别让假作品混进真教材
逯海涛
近日,中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个人公众号发布一篇题为《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的文章。文章中,莫言对一些谣传是其本人所写的文章和诗词金句、发布的视频进行打假。最离谱的是,某篇冠以莫言之名、实际并非莫言所写的作品,入选某大学教材,莫言还因此收到400元稿费。
单看这些署名莫言的文章、金句,有的属于“一眼假”,但是有些还挺像那么回事,说出自莫言之手,真能蒙住不少人。莫言也谦虚地表示:“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表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虽然这些“作品”颇有文采,表达的道理也都说得通,但是,最大的毛病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并不是出自莫言之手。哪怕写得再好,如果作者、出处不对,那就是大问题。何况还故意署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名。说轻了是“蹭流量”,说重了是混淆视听、以讹传讹,侵犯著作权。
还有更为严重的。莫言透露,自己还曾因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被选入某大学教材,收到400元稿费,“我希望此诗的作者赶快把自己的‘孩子’认领回去,同时也把稿费领回去”。这就不是简单的“蹭流量”、混淆视听的问题了。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面向的是千千万万学子,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要功能。因此,教材上的内容必须正确无误,包括作者署名。这是非常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可以说,学生对于教材上的白纸黑字充满了无条件信任。如果将他人的作品署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字教给学生,学生再将错误的知识以讹传讹,不仅将损害教材的公信力,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当然,网络上的这些文章署名莫言,不一定是原作者的本意,很可能是网络写手、自媒体从业者为了攫取流量、迎合部分受众迷信名家的心理,故意洗稿、拼凑、复制粘贴出来的。不仅是莫言,很多文学名宿、畅销作家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曾经,各种冠以“鲁迅名言”的鸡汤就泛滥于网络,还有钱锺书从未写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再如,很多自媒体常引用的那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也不是出自伏尔泰之口……有的属于伪名言,有的属于张冠李戴,但是在网络世界都被“流量”选中,呈现出“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对于网络上的这种芜杂失真,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放任不管。否则,假信息日渐泛滥,不仅让真实逐渐变得模糊,更可怕的是有朝一日终会“反噬”真实。假作品上了真教材,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不管是这次莫言亲自出面澄清,还是有媒体从业者专门出书打假“假名言”“假金句”,以及“鲁迅著作全编在线检索系统”的上线,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假的就是假的,不管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真实的学校教材,知识的传播容不得一点瑕疵。
相比如此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除了个案式的打假,我们还需创新更有效的网络空间治理方式。比如,通过大数据比对和算法分析,对类似的“类谣言文体”进行清理。网络平台也应积极担当主体责任,共同撑起网络世界的清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