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杭州缤纷未来社区——
老旧小区,这样变成未来模样
本报记者 方臻子
编者按:日前,浙江第一批28个未来社区正式命名。作为我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场景之一,未来社区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本报今起推出“走进社区见美好”融媒体亲历报道,聚焦我省未来社区建设的最新探索,感受社区现代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美好。
未来,代表着重塑、意味着变革。未来社区在建设中最难的、但也是浙江最想探索的,就是体制机制上的重塑。
未来社区,如何重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前几天,我化身一名社区居民,来到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缤纷未来社区,这是一个由老旧小区“变身”而来的我省首批未来社区。
一天探访下来,有一句话不断从我脑海里蹦出来:未来社区,原来还能这样干!
“一万方”
系统性重塑生活场景
夏日炎炎。我走进位于丹枫路上的“缤纷会客厅”,一股凉意袭来。进门不远处,几组布艺小沙发和小圆桌旁,坐满了街坊四邻,大家吹着空调拉着家常,十分惬意。地上几个环保袋里装着刚买的菜,其中一些人手里还抱着婴儿。
我找了一张小沙发坐下来。“你是刚来的吧?以前没见过,是租房还是买房?”笑呵呵的彭齐林阿姨,见我不是“熟面孔”,就主动和我聊起来。她告诉我,自己是江西人,来帮女儿女婿带孩子。“刚来的时候,看着这么高档的地方,我都觉得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进的。”说起“缤纷会客厅”,彭阿姨连呼想不到。得知我有小孩后,她热情推荐说:“你去二楼看看,楼上很适合孩子学习。”
来到二楼,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城市书房,一排排的大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图书。在门口易拉宝海报上,写着近期的文化活动。大书桌旁,既有带着笔记本电脑工作的年轻人,又有拿着放大镜看书的老人。在相对独立的儿童阅读区里,两个孩子正围着一位老人读绘本。
参观完二楼,我遇见了刚开完会的缤纷未来社区联合党委书记王小红。她告诉我,缤纷未来社区打造了包括食堂、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健身中心、成长驿站、生鲜汇等在内的“邻聚里”8大中心,构建5分钟社区公共服务圈,“缤纷会客厅”也是其中一部分。
“公共服务空间加起来共有1.05万平方米。”王小红说,相当于1.5个足球场这么大。这着实令我惊讶。要知道,老旧小区往往面临空间不足导致未来生活场景无法落地的困境,“缤纷”是如何做到的?王小红解开了我的疑惑:缤纷未来社区其实不是1个社区,而是星民、七甲闸、水电3个社区,是“跨社区联建”的未来社区。
未来社区“一统三化九场景”,首先就是党建统领。在党建统领下,3个社区“拧成一股绳”,将资源、空间、平台、服务、活动等共享。王小红说:“我们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把以前固有的东西打破了,再进行系统性重塑。”
未来生活场景落地,原来还能这样干。
“1.05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就是一个大型党群服务中心。”王小红强调。与普通党群服务中心偏行政化、机关化不同,他们的党群服务中心,更注重提供普惠服务。
中午,我去不远处的“缤纷食堂”里吃午饭,就餐的人可真不少。我点了一份15元的红烧肉、一份6元的西红柿炒蛋、一份4元的毛毛菜,菜量挺大,光盘后我吃撑了。正在打包饭菜的居民汪玲珍,通过充值打折、老年补助等一系列“操作”,只花了36元就买到了2荤3素,“够我们一家4口人吃了,比自己烧还便宜。”
在缤纷成长驿站,老师正带着托班的小朋友做游戏。“我们主要是为附近居民提供普惠型的托育服务。”成长驿站负责人说。普惠首先体现在价格上,由于场地是社区提供的,所以与外面每个月动辄五六千元的托幼服务相比,这里的托幼费用不到3000元……
“把‘惠从党来’四个字做大。”王小红十分自豪,这才是老百姓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实实在在的体会。
“一滨办”
跨区域统筹治理模式
社区是服务居民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走进缤纷未来社区服务中心,迎面而来一个笑脸,这正是“一滨办”的LOGO。社区服务岗、物业服务岗上,都有值班人员。
电话铃响起。专职社工李晓红接起电话:“你是要租住到我们社区来?要办一个智能门禁系统?那你需要到社区录入人脸识别资料……”电话里,她将办理智能门禁的注意事项,详详细细地告诉对方。
“以前,3个社区的居民办事,要去各自的社区服务中心,居民跑错社区是常事。”李晓红介绍,3个社区、3个服务中心、3班工作人员,资源浪费。西兴街道整合3个社区的办公空间和工作力量,打通条块,实现了一站式的“缤纷服务”,“预约办”“上门办”“网格办”……“一滨办”,让社区服务更有速度、更有温度。
“在‘缤纷’,线下的服务空间在两万居民的家门口,线上的未来社区在每位居民的手机里。”王小红接过话头,“结合数字化改革,我们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很多事情点点手机就能办。”
我在微信里搜索“缤纷一起乐”小程序。一进入小程序,首页上“找社区”“找物业”“找朋友”等模块,一眼就明白这些是干什么的。我试着注册登录,王小红手机上的社工端“缤纷一起治”小程序里,立即跳出了我的审核请求。“你看,反应很快吧!我是管理端,能看到居民反映上来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在处理后还要在小程序上反馈,形成闭环。”
走出社区服务中心,我目睹了丹枫路上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汽车和电动车刮擦。可奇怪的是,跑过来处理的,不是交警,而是一名城管队员。“我们是全省首批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单位,将城管、公安、消防、交警、市场监管这5支执法事项很频繁的队伍,全部整合在一起,通过相互授权,实现执法人员的‘一员多能’。”对于城管处理交通事故,王小红解释说。
“连我们的物业管理,也是跨区域统筹的。”王小红告诉我,比传统物业更进一步的是,无论是小区内部,还是外部市政道路、环境卫生、秩序维护,现在都由一家物业公司统筹。
未来社区治理,原来还可以这样干!
“一条路”
打造新时代熟人社会
转眼到了下午放学时间。随着放学音乐响起,丹枫小学门口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与其他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场景不同的是,学校里走出一队队身穿白校服、蓝短裤,头带小黄帽的小学生。队伍沿着人行道上用蓝线划出的“通学路”离开,附近看不到接送的家长。
我和王小红跟着这一队小学生,边走边聊。“这是全国首条‘通学路’。”她很自豪,因为这个点子,是在未来社区的民主议事中提出来的。
在未来社区建设中,有居民提出,能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安全、有序的自主上下学的通道,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也能缓解校门口的交通拥堵。
在“会客厅”一楼,有一个专门区域,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项目的固定场所。白板上,有街道社区、教师、家长、商户、教育局、城管、技术方等各方代表的建议、留言。
通过各方努力,一条沿丹枫路而建、全长1.5公里、联通2个小学和区域内小区的“通学路”,在去年成功建成。这是一条“线下人守护、线上云守护”的智能路。线下,由学校、沿街商户、交警、物业人员等“人守护”;线上,学生佩戴“智能学生卡”,若是走出通学路范围,后台会直接将预警信息推送给家长和学校,附近的志愿者、一网统管队员都可以联动处理。
一路上,陆续有学生离开队伍,走进自家小区。在通学路边上的林芳食品商行,我遇到了志愿者之一、店主傅燕燕。每到学生放学,她就会坐在店门口,看看学生们要不要帮助,“雨伞、医药箱,都放在我们店里,孩子们都知道。”
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未来社区不只是自上而下的,还是人人参与、自下而上的“新时代的熟人社会”。未来小区建设,原来还可以这样干!
“在我们社区,60%以上是新滨江人。”一旁的王小红告诉我,持续增进新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打造“新时代的熟人社会”,让新滨江人、高新人才扎根在滨江,这不仅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