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亦师亦友吴尧民

  2022年7月5日12时12分,浙江日报原总编辑吴尧民在浙江医院逝世,享年96岁。六年前,我曾写过《亦师亦友吴尧民》一文,现供我们共同服务过的浙江日报正式发表,以资怀念这位可敬的长者。

  乙未岁杪,90高龄的吴尧民同志来电话说:“自费出了一本画册,空了来取。离休后有三位画友:董佑勤、袁一凡和你,可惜他们两个都作古了。”

  翌日,登门造访。吴尧民含笑取出一本16开《吴尧民花鸟画集》相赠,封二已经题签钤印:“通先兄存 尧民。”44幅画作涉猎梅、松、竹、菊、牡丹、紫藤、荷花、杜鹃,题材丰富,颇具功力,多数作品都在各种展会上亮相过。

  主人笑言:“只印了30本,分赠少数亲朋好友,也留给儿孙们作个纪念。浙江日报只送你和画家盛元富。”

  我大惑不解:“老吴,你在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担任顾问,不是可以免费出版1000册吗?”

  老吴摇头说:“不添麻烦。”

  处处廉洁自律,不给组织添麻烦,正是吴尧民风节的闪光点。

  1972年,厉德馨奉调主持浙江日报工作,因为身体不适熬夜,指名调入吴尧民分管夜班。厉德馨每晚12点钟回家之后,老吴都夙兴夜寐,工作到天亮。1977年,省委任命吴尧民为浙江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从此,老吴与二把手张雪梅紧密配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办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好事。

  第一件值得称颂的是,培养和引进了大批新闻人才。1978年春,有关领导把三家有实力的省级新闻出版单位的一把手找去,要求联合办学,培养一批笔杆子,以充实新闻出版队伍,顺带培养一些秘书。吴尧民独具慧眼,毅然决断:独家出资,与杭州大学合办!张雪梅和其他领导成员全力支持:腾出报社招待所,用作学生宿舍。划拨一个大会议室,充当教室。大学基础课程,由杭州大学老师担任;新闻写作业务,由报社采编人员承当。学员,在应届高考学生中挑选。

  挑选学员的任务交由总编办公室负责。当时郑梦熊任办公室主任,董佑勤、王辅之和我任副主任。吴尧民点名董佑勤、王辅之去高考办公室调阅考生试卷,从作文优秀的考生中挑选了40多名学员。有个学生数学零分,但作文上佳,照样录取。有位学生成绩优异,但犯了“大忌”:为右派父亲辩解而名落孙山,报社大胆让其“起死回生”。有个考生作文甚好,可是父母不让升学,报社专门派人去说服家长,让他顺利入学。

  这批幸运儿格外珍惜机遇,勤勉修业,书山破卷,学海泛舟,毕业后许多人都成为栋梁之材。

  在亲手培养人才的同时,吴尧民尚贤举能,精心网罗社会才干。宁波陈冠柏在报上发表几篇文章之后,吴尧民发现他文笔犀利,思路开阔,当即把他调入报社,委以重任,让他施展拳足,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言论和通讯。浙江麻纺厂蒋焕孙发表的小说语言独特,构思精巧,吴尧民通过努力,把他“挖”进报社编辑《钱塘江》副刊。杭州汽轮机厂李君旭,虽然编造过“总理遗言”,但他出狱后发表的两篇报告文学思想活跃,行文酣畅淋漓。吴尧民指派我和蒋焕孙前去商调,几经曲折,终于人才入彀。

  第二件令人钦佩的是,抓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典型报道。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吴尧民就敏锐地抓了一些有超前意识的拨乱反正典型。1978年春,吴兴县便南公社有人把在自留地上种桃树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强行砍掉4000多株桃树,吴尧民知情后指派人员前去采访,并于4月19日在头版发表《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一文,并加按语,指出这种做法违反了政策,破坏了生产,挫伤了社员积极性。报道引起各地强烈反响。

  同年10月,吴尧民交给我一封读者来信,反映天台县平桥公社长洋大队农民所种黄豆,被公社干部强行犁掉,造成严重减产。老吴叫我“马上调查”!当日,我即电话约好台州记者站郑普顺,一同赶到平桥长洋,连夜召开调查会。经过仔细核实,来信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原来,长洋农民素有种黄豆的习惯。正当所种80多亩黄豆长势良好之时,县委一位副书记责成公社党委:坚持以粮为纲,凡是可以种水稻的,一律犁掉黄豆,改种水稻。农民眼看黄豆丰收在望,如果犁掉豆苗改种水稻,肯定会因季节太迟而严重减产。公社党委无视民意,断然派拖拉机强行犁豆。尽管40多位农民上前阻拦,有的挽手成排,有的坐地阻挡,有的跪下求饶,还是被强行犁掉60多亩黄豆,造成惨重损失。初稿写好,老吴看过后说:“再去核对,务必句句属实,数据准确。”我们携稿返回长洋,召集知情者审稿会,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务求事无一虚,字无一失。然后呈给县里审阅。吴尧民亲自撰写了275字的编者按:《犁豆有理吗?》11月25日头版头条发表后,读者反响强烈,省委领导给予表扬。《人民日报》加了长篇按语转载。第二年,这一事件成了全国高考统一考试的一道试题。

  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是浙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面对当时尚存的歧见,吴尧民态度鲜明地给予肯定,并派记者进行多角度连续报道,还派出三员大将江坪、陈冠柏、周荣新写出了名噪一时的长篇通讯《企业家的歌》。

  对于《钱塘江》副刊,吴尧民也有诸多精彩之举。1980年2月,他指导策划的“钱江行”专栏,发表20多篇散文,生动描述钱塘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整个流域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经济建设、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让副刊风靡一时。紧接着,他又与郑梦熊、袁一凡、江坪和我策划影响巨大的“寄语故乡”专栏,连续刊登了茅盾、夏衍、胡愈之、钱三强、金善宝、苏步青、叶浅予、常书鸿、袁雪芬等浙籍名家的文章。这一举措,令全国报纸副刊刮目相看。

  再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是,吴尧民为报社营造了一个花繁树茂的庭院,为职工提供了一处美丽的休憩地。报社大院内河环绕,花木扶疏,一度有人主张平地建房。老吴力排异议,不但保存了那些难以再造的“精华”,而且添种花木,修整草坪。现在,经过几任领导的经营,这座庭院已经成为大树蔽日、绿草成茵、鸟语花香的绿化宝地。

  当然,自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980年省委宣传部接到举报信,反映吴尧民公款吃喝。调查结果,大相径庭。原来,老总编于冠西的老战友、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来到杭州,冠西约吴尧民和出版局谭克一起招待客人,三人各掏腰包30元在天香楼吃了顿饭。这本是一桩值得赞扬的廉洁自律佳话,却被举报成了“公款吃喝”。后来,上级又收到举报信,说吴尧民多占住房。查证之后真相大白:吴尧民在未央村的住房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并未达到厅级干部的住房标准。其实,吴尧民和张雪梅的清廉自律堪为楷模,加薪提级,他们坚辞;分配住房,他们放弃;出国访问,他们谦让。他们的清正廉明成为几代采编人员学习的榜样。他担任省委统战部部长后,按规定要晋升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提名已报中组部,吴尧民又大义让贤,放弃进入高干行列的机会。

  就我个人而言,吴尧民也大德教化,悉心陶冶,关爱有加。1978年破例擢升我为总编办公室副主任之后,他连续三年直接指派我采访重点报道,亲手教我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新闻通讯。他担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之后,继续关心我的成长。他离休后应聘担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辑,在干了十年义工后,又推荐我接替他的工作,让我退休后发挥余热整十年。他在老年大学攻读书画四年后,与原省委办公厅主任董佑勤、原省文联党组书记袁一凡和我成了画友,互相切磋,趣意投合。

  收到吴尧民的画册,兴高采烈,也引我想起了许多往事。现在整理出来,或可自励、励人。

  (2016年3月)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亦师亦友吴尧民 2022-07-06 24477913 2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