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杭州盘活城市“金角银边”,建“10分钟健身圈”

人人绕着走的荒地变身体育公园

  本报讯 (记者 张彧 叶怡霖 通讯员 李展 柳景春) 一半是杂草丛生的废弃荒地,一半是厂房拆迁后的水泥硬地。这样一块城市闲置地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变成了一座体育公园。

  杭州萧山区江南之星小区的居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就在今年5月,这块由水泥厂拆迁后留下的空地改造完成,配备了篮球场、网球场、小型足球场和儿童游玩区。曾经“人人绕着走”的荒地,如今成了周边居民的健身场地。

  日前,记者从杭州市委社建委获悉,《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则(试行)》和《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导则”与“行动计划”)已印发,意图盘活城市的“金角银边”,见缝插针地建设可供全年龄段人群运动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到2024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以上,形成“10分钟健身圈”,主要瞄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门球这七种体育类目。

  “随着杭州人口流入量的逐年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急需补短板、调结构,比如居民最常用的这七种球类场地设施数只占4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急需在居民区附近‘打补丁’。”杭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新增的公共体育设施要“嵌进”哪里?社区、公园绿地、滨水绿道、桥下空间等。但这些区域往往形状不规则,如何用好“金角银边”?

  在拱墅区运河岸边的北星桥下,原本的废弃堆场“摇身一变”成了1140平方米的小型体育公园,大关实验中学的初二学生沈皓然最近成了这里的“常客”。

  这个体育公园的设计师——杭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师张云英告诉记者:“本来设计了两个篮球半场场地,后来通过调查发现,居民们还是对标准尺寸的篮球场需求更大。”张云英说,她和团队数次易稿,最终在桥下“卡”进了一个完整的篮球场。

  目前,杭州今年已有268块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正在建设和规划之中,城市的角落“动”起来了,如何保证后续的维护与管理?杭州此次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到了这些公共体育场所要确保公共性、开放性和公益性,以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方式运营,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加大对嵌入式体育设施的建设,既是落实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也是借亚运会的契机,鼓励全民健身。”杭州市委社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杭州将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提质增效,真正夯实“10分钟健身圈”的建设,让老百姓可感可知。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人人绕着走的荒地变身体育公园 2022-07-05 24473053 2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