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财税

妙手运“财”笔 着墨山水间

  “一江碧水穿城过,三江汇流奔钱塘。”凡是到过建德的人,无不为那一江秀水、两岸青山倾倒。山、水、城平行延伸,距离恰到好处。让这样的绿水青山生生不息、“流金淌银”,成为建德财政坚定不移的使命和担当。

  宜居建德,城乡如画;财政甘露,润物无声。近年来,建德持续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加快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统筹中央、省、市等渠道资金,进行水系综合治理;推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筑牢“三保”底线,做强做大收入蛋糕,推进共同富裕……“无处不在”的财政能量,凝聚起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宜居建德”的磅礴力量。

打造善美乡村

绿水青山“育富”

  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业农村,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要实现乡村振兴,财政各项政策、资金作用发挥是关键。近两年来,建德深化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改革,加快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投入逾6000万元,整合2.79亿元资金集中支持实施“十里寿昌江”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建设项目等大项目。

  生态堰坝网红打卡地、缓缓流淌幸福河、农耕采摘休闲游,串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带……走进寿昌镇山峰村,得益于“十里寿昌江”项目的推进,一个“山水田园综合体”的样板日渐明晰。从沿江绿道行至寿昌古城,一条“十里寿昌江”农文旅商经济带浮现眼前,一幅千年古城复兴画卷徐徐展开。

  “‘十里寿昌江’的打造集聚了‘十里寿昌江’建设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寿昌江流域寿昌镇段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农业精品生态园、‘十里寿昌江’项目服务运营中心等主要建设类项目,现已基本完工。”寿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覆盖寿昌江沿线山峰村、大塘边村、十八桥村等8个村一万多名农户,完工后将打造集数智农业、航空特色、乡村文旅、康养宜居、文创古镇于一体的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在建德,通过实施涉农资金项目库动态管理,建立《建德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形成目标管理、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绩效闭环链条,让项目成为资金整合、提高绩效的重要“支点”,有效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在青山绿水间撒下“共富”的种子。

  “建德的好山水蕴含着后发优势,好生态蕴含着致富动能,决不能让‘资金难’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建德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充分发挥“宜居建德”的生态优势,建立健全以生态优美、生产富美、生活和美的“三生三美”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2021年度建德财政共整合专项项目7大类146个,统筹整合资金11.9亿元,集中财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财政资金阳光雨露滋养下,一大批“村富、业新、景美、人和”的善美乡村相继涌现,建德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14条、精品村67个,2021全年接待游客数17.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401万元,获评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做深农旅融合 美丽经济“创富”

  千层翠盖万红妆。每年到了夏天,大慈岩镇便一改往日低调的形象,凭借着万亩荷塘之中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荷花,一跃而成为“网红”,吸引长三角的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赏荷花、品荷宴、听乡村音乐会,成为“荷美小镇”的田园新风尚。

  “荷美小镇”省级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美丽经济)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位于“大慈岩—诸葛八卦村—龙游石窟”的黄金旅游线上,总投资2.1亿元,其中争取省级财政奖补资金投入7000万元,带动城乡统筹、联乡结村、产业扶持等各类资金近1.4亿元,为莲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项目主要围绕“莲”这一大慈岩镇特色产业,着重发展“民宿”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等农旅结合产业,实现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蝶变,荷莲产业每年可以为当地农户增收1亿元。项目依托八千亩莲田,结合周边种莲县市组成“杭、金、衢”三地农业产业共富联盟,并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在莲子工坊内设共享直播间,主推三地最强农产品,助力三地奔共富。

  一池荷花富了一方百姓,“荷美小镇”只是建德财政“农业+”模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我们坚持美丽城乡建设与美丽产业发展齐步走的发展战略,通过财政引导农民群众、社会资本、金融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增强建设美丽家园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建德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为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推动建德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德出台了《建德市关于共同富裕支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市本级安排农业产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和农业基础建设类5000万元,同时统筹上级补助资金8000万元,扶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杨村桥镇的草莓产业、大同镇的稻香产业、三都镇的柑橘产业都成为建德老百姓致富的“金名片”。

  此外,在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方面,建德市通过物业建设、村庄经营、仓储出租等社会化服务途径,有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3亿元,经营性收入达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9.5%,实现“5030”(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过30万元)全覆盖。

擦亮城乡风貌 美美与共“享富”

  由东向西,玉带河波光粼粼,串起东湖和西湖。从南到北,10座牌坊顺次铺展,满街青石板承载着历史气息。走进千年古府梅城镇,一幅富春山居实景图缓缓流淌,刘伯温笔下的古严州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水面上飘着一层厚厚的油,臭气熏天,现在干净了,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舒心。”梅城东湖花苑居民刘先生说。而这一切的改变,多亏了梅城古镇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

  近年来,建德市实施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水利样板。梅城古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4.4亿元,工程以“两湖一带”为核心,恢复玉带河,连通东、西湖,引新安江水入城,河道整治、湖泊清淤,改善水环境,提升“两湖一带”常水位,恢复江南水乡风貌,实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水系已经成为梅城镇的景观亮点。

  水,是建德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建德人的乡愁所寄。

  为了将这一江清水保护好、利用好,近5年,建德争取到中央、省、市三级水利补助资金超11亿元,再加上山水林田湖草资金、省绿色转化激励资金等用于水利项目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今,良好的“水生态”正迅速转化为“水经济”,成为建德老百姓的幸福之源。

  水面平滑如镜,倒映着树影、夕阳和夕阳下的渔村。走进位于三江口的三都渔村,老百姓的生活总是与“水”紧紧相依。

  过去,村民大多以打渔为生,被誉为“九姓渔民第一村”。幸福河湖建设以来,三江口的水质有了质的变化,依托良好的水资源、水环境,三都渔村发展起了以“渔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900余万元,从事乡村旅游农民户均纯收入达20余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为此,建德市财政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政策资金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科学投入,不断缩小三大差距,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千年严州府,青山碧如盖,江水掬可饮,业居似故乡”。建德正驰而不息,通过财政投入的持续引领,打造“30联动员,40问诊师,50智囊团”的财政队伍,凝聚党员先锋合力,持续推动“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合一,向着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宜居建德”的目标奋楫笃行。

  数读“建德财政”

  2021年,建德财政总收入完成66.6亿元,同比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5亿元,同比增长12.5%,收入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2019年-2021年,建德“三农”支出分别为29.7亿元、32.3亿元、35.7亿元,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建德先后获得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等称号,捧回省“五水共治”杭州首座“大禹银鼎”。2021年更获评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为浙江省唯一。

  (本版图片由建德市融媒体、建德市财政局提供)


浙江日报 财税 00012 妙手运“财”笔 着墨山水间 2022-07-05 浙江日报2022-07-0500011;浙江日报2022-07-0500020;浙江日报2022-07-0500012;浙江日报2022-07-0500024;浙江日报2022-07-0500010;浙江日报2022-07-0500014;浙江日报2022-07-0500016;浙江日报2022-07-0500031 2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