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为外贸企业解忧
——记省商务厅对外贸易服务中心党支部
本报记者 蒋欣如 通讯员 陈依然
“当前国际形势对我省大宗商品进口造成一定影响,我们分析了企业面临的难点和主要需求,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每周一上午9时许,是省商务厅对外贸易服务中心雷打不动的学术委员会例会时间。热议近期外贸领域热点时事,研判全省外贸发展形势,分析外省外贸增长经验……2个小时的例会干货满满。“头脑风暴”后,大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希望尽快把讨论成效转化为实际成果。
在国内外疫情持续及国际局势愈加复杂背景下,如何助力我省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空间,成了该中心所有成员最关心的事。
省商务厅对外贸易服务中心拥有一支年轻的队伍。25人的团队,平均年龄31岁,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股闯劲。去年开展中心业务拓展研讨时,年轻党员自告奋勇提出的各种想法让中心党支部书记周建华眼前一亮:“有人提出专题研究跨境电商,有人想专攻RCEP领域,还有人尝试探索搭建全省外贸模型。干部带头、党员争先,整个中心掀起了一股比学赶超的热潮。”
想法很快变成做法。仅半年,该中心业务覆盖范围从原来的出口贸易拓展到进口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贸易救济,并在外贸研究、外贸培训、大型活动开展等领域积极作为。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外贸发展形势,中心专门成立学术委员会,确立每周例会制度,还与浙江科技学院等机构加强共建力量,重点研究外贸新业态、新挑战。
致力于成为外贸发展的有力助手和参谋,只要是与外贸有关的工作,就能看到中心党员奋斗的身影:每周刊发一期《数智外贸》,以图表数据分析全省外贸形势,并对现行政策提出意见建议;开展订单转移、全省订单现状、海运成本上涨等问卷调查,撰写专题分析报告近70篇;走访多家重点物流资源方,对接全省1581家外贸企业,与其签订长约,推动浙江外贸保稳提质……
外贸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海运成本持续上涨,不少外贸企业直呼“运不起”。中心党员迎难而上,成立专班,打造国际集装箱“一件事”应用场景,归集企业集装箱需求,推动在线供需匹配。大家一心想着让应用场景早日上线,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临上线前的一个深夜,专班又接到了新的设计需求。“所有人接到通知后都从被窝里赶回办公室。”党员李臻回忆,当执行思路梳理完毕时,已是凌晨3时。如今,国际集装箱“一件事”场景应用已覆盖5.3万家企业,引入41条航班共3752个舱位资源,为全省外贸企业一解“箱愁”,被商务部许可证局列为贸易数字化转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