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以宁波的两个“融合发展”为例
任春晓 编辑 周宇晗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是我省迈入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过去五年,浙江发挥人文优势、激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要实现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奋斗目标,必须抓住三大着力点。
锚定目标 久久为功
文化具有凝聚力量、传递文明、规范行为的作用,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表现。我省十分重视发展文化、创新文化,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总纲领中,有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历届省委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坚定不移、接续不断地推进文化浙江、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等文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八项工程”,搭建起了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2008年省委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等,不断为我省文化发展改革锚定坐标、提供指南。
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是一个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久久为功、自然天成的实践过程。现在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新时代文化高地,主要是思想理论高地、精神力量高地、文明和谐高地、文艺精品高地、文化创新高地。浙江各地要锚定目标、达成共识,积极参与培育浙江文化新标识,构建文化建设大平台,形成文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文化先行,为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擦亮品牌 各展风采
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中,浙江不仅有在全国叫得响的省域文化品牌,如“浙江有礼”、“最美浙江人”、诗路文化带等,各地也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地方特色文化,如嘉兴大力弘扬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浙江红色精神谱系,金华有号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等,宁波也有自身独特文化标识。
宁波在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中,重点推进两个“融合发展”:第一,“港产城文”融合发展,让文化深度赋能,提升城市软实力。宁波的城市形象主题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不仅直观反映了宁波最核心的两大文化特质——“书”和“港”,也生动折射出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高度的五张文化名片:藏书文化、阳明文化、慈孝文化、海丝文化和商帮文化。其中,藏书文化、阳明文化和慈孝文化与“书藏古今”密切关联,而海丝文化和商帮文化则与“港通天下”紧密相连。第二,“文旅”融合发展,让文化活起来,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重点构筑“一带三区六板块”的空间布局,“一带”即以余姚江—甬江为基线,整合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大运河—海丝之路文化旅游带;“三区”包括都市文化传承区、山地生态度假区和湾区滨海休闲区,其中都市文化传承区着力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山地生态度假区重点布局以红色文化、绿色康养为主的北山、四明山、天台山生态度假片区,湾区滨海休闲区重点布局以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为主的前湾、象山港湾、南湾滨海休闲片区;“六大板块”有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宁波史前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在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的目标指引下,宁波各地将擦亮品牌、各展风采,聚力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不断提升。
均衡发展 夯实“底板”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必须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创建人文城市、人文乡村”。在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中,乡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底板”。第一,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深沉的根脉,有了这一“底板”,文化才绵延不绝。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生产方式和城乡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城市化使数亿中国人离乡离土,但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观念意识、风俗习惯、道德情感、行为方式等更多地保留在乡村,因而乡村文化是链接城乡、贯通新旧的纽带。第二,乡村文化是祖先长辈智慧的载体,有了这一“底板”,文明才能发扬光大。乡村文化蕴藏和保留着农耕文明的基因和才智,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可以成为当今社会乡土文化复兴的载体和支撑。第三,乡村文化是世俗生活稳定的内核,有了这一“底板”,民众内心可以更加充实踏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与之相对应的,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的乡村案例——宁波滕头村的口号则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乡村那种田园牧歌的悠长久远、桃花源里的恬淡自足,可以帮助躁动的心灵复归安宁,成为人们心灵的寓所。
经过全省各地的共同努力,浙江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受到被称为“小裤脚教授”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副教授“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的感召,宁波发起了“哲学点亮乡村”活动,在鄞州区塘溪镇童夏家村打造一个“浙东哲学小村”,对童夏家村进行了村口哲学小景观、哲学小道、哲学小桥、哲学小墙绘、哲学小回廊、哲学小广场、哲学小庭院灯等7大方面改造,采用了哲学地图、哲学诗词、哲理语句、哲学小漫画等多种形式。“浙东哲学小村”建设通过系统性规划和开发,对村落文化优势资源进行发掘利用和盘活升级,将具有个性的文化元素凸显出来,从而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和乡村旅游打卡点,一方面引进了资源、人才、项目,放大了乡村的文化风韵,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也给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以哲学熏陶和文化反哺,双方都有很大的收获。
总之,文化自信是浙江过去实现发展的人文基因和精神密码,也是浙江未来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是展现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的重大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接续奋斗。
【作者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市委党校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