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桐乡崇福:释放跨越时空的古城价值

  抢抓千年古城复兴这一历史机遇,桐乡市崇福镇聚焦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三大领域加快建设新时代古城,以古城核心区为先手棋,全力打造“运河千年古城、纺织皮草名城、融杭发展新城”。

  这里的古城

  是会呼吸的历史

  运河之水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犹如母亲臂弯般护拥着桐乡,穿越数千年历史。桨声灯影中留下无数的运河遗产和文化瑰宝,依然熠熠生辉。

  崇德古城旧址位于崇福镇,包括城墙遗址、护城河及运河古桥梁司马高桥,区域内道路、街巷、建筑、水系基本保持原有空间布局和尺度,拥有着完整的古城肌理,水乡街市、江南建筑特色鲜明。

  “复兴古城,具备极好的复兴基础和复兴潜力。”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古城复兴不仅仅是修复与重建,还包括了自然风景的再现、历史人文的传承、商业贸易的弘扬等,其中最根本的是贯彻尊重古城肌理的这条底线意识。

  商贸是崇德古城的血液,将商贸演绎古今融合、场所再生、重现繁华,便是输血的过程。如今,古城复兴的蓝图徐徐展开,以运河文化为底蕴、以县治文化为脉络、以商贾水市文化为特色,以古城休闲、餐饮购物、文旅体验及城市服务景观核心为主要功能,结合古城历史文化元素,按“循脉向前,向史而新”的规划理念,总体形成“一带一环、一街一园、多片区、二十六景”的核心区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

  古城之美,既有原汁原味的古老之美,又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美。如何在尽可能完整地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既尊重“古人”也观照“今人”,深度挖掘文化遗产中积淀的城市历史和人文内涵,擦亮城市文旅“金字招牌”,让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水平的古城保护更新比翼双飞,是崇福不断思考的课题。

  “以当今社会的先进理念、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重新审视和认识千年古城及其突出价值,也是崇福加快千年古城复兴建设的题中之义。”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

  在崇福镇的解法里,千年古城复兴,关键是从文物保护、文脉传承、文心雕琢、文旅融合4个维度精准发力,以文化为脉络,承前启后,拉开古城复兴的框架,并且融入更广域的范围和领域,释放“古城+”的叠加势能,通过多载体、多空间的古城复兴体系延续崇德文化,激扬地方活力。

  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方式方法。

  中山公园、司马高桥、崇德艺苑、伯鸿城市书房……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崇福镇勾画出千年古城的文化生活图景,进一步擦亮了崇文厚德的人文底色,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横街之外,是现代都市;横街之上,是旧时商贾。咫尺之间,却是古与今的相映成趣。

  古城是会呼吸的历史,古城是一条回家的路。

  崇福注重文化的活态利用,借助元宵喜乐汇、清明美食节、端午民俗风情节等民俗节庆活动,以及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利用,进一步增强古城复兴向心力,古城也将在文化传承中再现风华。

  以“宋韵古风”

  复兴“崇德古城”

  今年6月,崇福镇世纪大道的诗词地砖正式通过验收,盛夏时光,踏着世纪大道的行人步道,或许能让人感受到枕水江南的旖旎风光,梦回那文脉兴盛的“宋韵文化”。

  此次崇福镇共在世纪大道两侧铺设了123块地砖,所选的诗词也都是崇福籍诗人所作或者跟崇福相关的内容。

  如今,沿着世纪大道走,每走一段就能看到一块四四方方的石砖,上面工整地雕刻着诗句,有宋代诗人沈晦“清真自嵇阮,一醉万事了”的《题独秀山》,也有杨万里“一径青松露,三门白水烟”的《崇德道中望福严寺》……

  在时间刻度里,崇福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020年建县史的江南古镇。崇福镇作为大运河畔的千年古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南宋时期,南北融合在这里结出了丰硕的文化果实,留下了一系列动人故事,诞生了众多文人志士。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崇福的运河文化和宋韵文化赓续千年,在繁荣的车水马龙里,在纵横的古街古巷中,在崇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不断沉淀,凝结成为独具崇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成了当前“宋韵崇福”的内韵外涵。

  据崇福镇村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崇福正在积极打造“宋韵崇福”文化品牌,之所以在路面铺设诗词地砖,一来是想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崇福宋韵文化,二来通过这种方式,也想将宋韵根植进崇福的每个角落。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崇福深挖宋韵文化精神特质,通过对宋韵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以文化风雅内化宋韵之韵,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人们的认同与共鸣。“我们要主动运用创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通过再审视、再阐述、再运用和再创造,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最佳契合点,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崇福通过举办“千年古城·宋韵崇福”大运河风雅汇系列活动,活化利用宋韵中匠韵、诗韵、学韵等文化特质,打造“宋韵崇福十二雅韵”。目前已成功举办女画家运河文化写生创作活动、宋“食”清明线上云享活动、“运河记忆·宋韵崇福”摄影大赛、小桔灯童书会、风雅荐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活动。

  崇福人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资源与时代价值,通过加强创意设计、充分利用数字载体、寻求跨界合作路径等抓手,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能够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沛的文化动能,滋养当代人的心灵,坚定文化自信。

  一方面,凝心聚力形成共识。发动群团助力宋韵崇福建设,建立宋韵女子学堂、崇德传贻学习社等宋韵文化研学载体,以文化风雅内化宋韵之韵,加快推进“千年古城·宋韵崇福”建设,让千年宋韵文化、运河文化成为崇福镇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

  另一方面,打造全域文化矩阵,崇福镇创新推出公共文化服务精品项目进礼堂活动,全镇各村社文化礼堂围绕宋韵文化、非遗民俗、美丽乡村、文艺文化等板块,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开展贯穿全年、主题鲜明的文化项目,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繁荣全域文化,加快宋韵标识彰显,加快构建崇福美好生活新图景。

  与杭同城 江南福地

  千年古城的复兴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保护与传承,更将带动城市能级的跨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店肆林立,蚕丝成市,积金如丘山。”崇福自古为富庶繁华之所。如今的崇福正在以“时尚化”升级“皮毛纺布”,用“智能装备”“复合材料”布局产业生态,以“宋韵古风”复苏“72条半弄”,让“运河千年古镇”展“融杭发展新城”新姿。

  全力打造融杭创新发展标杆。2019年10月,桐乡市融杭经济区揭牌仪式在崇福镇举行,崇福正式开启融杭发展新征程。到今天,6.8平方公里的南阳融杭先导区框架落定,主干道竣工通车,人工智能产业园拔地而起,卡涞、睿创等高新产业项目应声落地。

  先导区的雏形是崇福加快融杭的缩影。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崇福锚定融杭战略,唱响“同城同质”融杭“好声音”,为崇福重塑产业经济、推进产城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是崇福发展的核心支撑,没有产业高质量就没有发展高质量。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崇福镇将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融杭发展机遇,不断巩固融杭主平台地位,明确“2+2+X”产业体系定位,加快皮草、纺织两大传统产业向时尚、高端转型发展。重点布局新材料、新智造、新时尚产业,坚持以链式思维促进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界融合,同步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争取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规上工业新崇福”。

  “古城复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有力举措;是补齐发展短板,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举措。”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

  在全力打造乐享生活宜居标杆方面,崇福从智慧城市、品质城市、文明城市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改善社会民生,提升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夯实公共文化空间。新增各类公共服务文体设施数量,新增户外健身步道2500余米、户外健身点6个、篮球场2个、新建体育公园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5平方米。注重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进一步增强古城复兴向心力。打造崇德艺苑、伯鸿城市书房、徐自华故居等凝聚崇福文化的网红打卡点;深刻把握“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含义,整体性谋划搭建镇域数字化改革框架,创建“党政智治”“园区管理”“经济生态”等13个功能模块。“智慧后勤”“智慧消防”入选桐乡市场景应用揭榜挂帅第一批培育项目库。

  展望未来,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崇福要争做“融杭发展桥头堡、杭嘉一体化排头兵”“运河沿线‘与杭同城’的品质小城市”“民生优先、勤善和美的‘江南福地’”“党建引领、整体智治的样板镇”,实现发展水平、城市能级、民生品质、治理能力“四大跨越”,通过大投入、大作为、大发展,实现经济上“再造一个新崇福”的目标。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桐乡崇福:释放跨越时空的古城价值 2022-06-30 浙江日报2022-06-3000005;浙江日报2022-06-3000008 2 2022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