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883家企业数据,看杭甬产业要素互补互联互通的空间
“双城记”,唱就要唱得响亮
本报记者 张留 李睿 翁云骞 王凯艺
杭州和宁波,浙江两座“万亿之城”,就像“双核”一般,牵引带动着全省高质量发展。
继续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殷切嘱托。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杭甬兄弟齐心,不仅关乎参与全国城市竞争的前景,更关乎浙江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的目标。
日前,记者拿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产业创新协同、联动共赢 唱好“双城记”》,研究团队立足杭甬两地产业联动发展,对杭州、宁波289家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4883家一级子公司进行大数据研究,分析双城在产业创新协同方面的经验、短板和路径选择。我们立足报告,采访了相关专家、企业,从这4883家企业里,探究杭甬双城如何提升区域能级、打通产业廊道、促进要素流动。
互补
加强产业“咬合力”
杭州,数字经济强市;宁波,制造业强市。两座城市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可以像齿轮那样咬合,成为浙江着力塑造引领未来新增长极的核心动力源。
研究团队调研的4883家企业很好地体现了杭甬双城的产业特点:信息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均超过1000家,是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
“喜的是很多企业在两地的关联布局多了起来,忧的是企业之间的产业互投比例还是偏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说,杭州和宁波上市公司分别有1895家、807家一级子公司投向市外,其中杭州向宁波投资100家子公司,占对外投资的比重为5.3%;宁波向杭州投资64家子公司,占比7.9%,整体比重都较低。
随着杭州都市圈的扩容与发展,杭州与嘉湖绍的产业合作更为密切。而宁波企业在上海、重庆、北京、深圳四地投资子公司数量达250家,是对杭投资的3.9倍。
宁波企业投向杭州的子公司中,批发零售业占比最高,达29.7%,同时宁波企业仅将4%的研发部门设在杭州,而在北京、上海设立的研发部门比例为20.5%、18.0%。这反映出两地企业合作主要以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为考量,高端产业创新协同有待加强。
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宁波的硬核制造优势,如何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杭甬两座城市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自己的使命、责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认为,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这两座城市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率先示范作用,经济体系要更加开放,科技创新力度要继续加大,同时更加重视并加快重组产业链与供应链,以应对国际环境剧变,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新阶段。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企业已经看中了“双城记”存在的巨大潜力。“过去全球几十亿人口接入互联网,现在制造业数百亿台机器接入工业互联网,杭州和宁波两座城市拥有巨大的机会。”网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网易已立足杭州、联动宁波,累计培育孵化的双创企业达704家。
互联 激发区域协同廊道效应
有竞争才有合作。南海之滨就有一个很好的参照:广州与深圳,均处于珠江沿岸,产业本底高度吻合,两地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一级子公司有36.9%存在互投现象,远高于杭甬。
为何广深产业互投程度高于杭甬?“区域能级决定了辐射的能力、半径、形态和深度。”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认为,广深作为两座全球性城市,城市能级不断抬升,辐射半径无缝咬合,因此造就了企业间更为频繁的互投现象。
“随着浙江‘四大建设’能级整体提升,杭甬目前存在的难点,在若干年后都不是问题。”秦诗立说,杭甬“双城记”写入了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在愈发宏观的政策引导下,借助超常的想象和创新,一定能够激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作用。
关键一步在于打通中间节点,让杭甬双城各自的辐射半径加速吻合。
再看杭甬中间地带。有业内人士认为,杭州的辐射半径基本处于诸暨一带,而宁波的辐射半径是上虞、新昌、嵊州一带,两者之间没有明显重叠。此外,杭甬对周边的产业辐射同样没有明显交叉。
好在,将两座“万亿之城”的辐射半径“缝”起来,已成省地共识。
在顶层设计上,位于杭甬之间的绍兴,正跃入杭甬“双城记”舞台的中央。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两年之前,浙江省也已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
绍兴也正在主动向杭甬“靠拢”。绍兴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介绍,绍兴科创大走廊正引入航空物流等产业,培育新增长点,争取成为环杭州湾连绵带产业带创新带的重要节点,在融杭联甬上形成更多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成果。
杭绍甬联动,将在三城之间构建一条以“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国制造”模式为主的产业廊道。
“我们去年对省内车联网产业链布局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杭州、宁波各有侧重、互补明显。”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管远华认为,相关企业完全可以联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高能级产业廊道。
这条产业廊道并不孤独。细读省党代会报告,已经描绘了浙江未来经济版图蓝图:以“四大建设”能级整体提升为牵引,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为支撑,构建“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空间格局。
记者注意到,浙江去年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新闻发布会时,也已明确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其中之一便是实施杭绍甬产业创新带共建工程,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这些标志性产业链将在德清、诸暨、柯桥等周边节点形成“研发总部+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全链条,助力浙江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
做强对全省的牵引力,杭甬“双星争辉”正在迈向“双星链动”。
互通 架起资源流动之桥
杭甬唱好“双城记”,关键还在于畅通以交通为代表的公共城际服务,凸显“同城效应”。
通车已经26年的杭甬高速,何文浩每周都要往返一次。他是位于宁波高新区的石生科技大中华区产品负责人,家住杭州城区。从家到公司,不管是自驾还是坐高铁,大约都需两个半小时,每月通勤成本1000元左右。这个花费,何文浩觉得高了点。
经验表明,“双子座”中心城市实现联动发展并形成叠加效应,既需要政府间有强烈的合作意愿、顶层的保障机制,也需要城市间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深度的经济联系。杭甬唱好“双城记”,同样需要畅通要素流动,架起一座座资源流动的“桥”。
不少来往于杭甬之间的通勤族有了新的期盼:规划已久的杭甬高速复线一期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就要迎来通车,二期也已上马,三期计划今年年内动工。这条“超级高速公路”被《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列为“一号工程”,项目连接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昆高速,是未来杭绍甬三地的重要快捷通道。它的建成,将大大缩短宁波与上海、江苏等省市之间的距离,而杭州到宁波的驾车时长也将直接缩短至1小时。
令人鼓舞的是,省党代会报告提出,“高标准建设现代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浙江省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将杭州、宁波打造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省仅此两个。
“杭甬双城记,就是双枢纽记。”在秦诗立看来,杭州侧重于“空”,宁波侧重于“海”,唱好两座国际枢纽的“双枢纽记”,“双城记”就有了新引擎,资源流动将会更加高效。
“杭州货、宁波走”已从30%提升至45%,而且还在持续上升,未来比例有望提高至50%到65%。“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填补航运业短板,尤其是补齐航运服务国际化水平不高短板,强化国际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等开放功能,并与杭州联动推出了两批改革措施。”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部长何晟波说。
杭州机场的能级也进入一个“拔节期”。随着浙江明确支持杭州机场与上海、江苏等地共建世界级机场群,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正在迎来新的核心机场、国际枢纽和全球邮快跨集散中心。
海与空,也潜藏着联动的巨大可能。“今年年底,位于杭州下沙的一个新建码头即将投用,将会方便宁波舟山港开辟更多内支线。”何晟波说,不仅如此,杭州还拥有萧山、杭州北两大铁路站,是宁波舟山港持续海铁联运优势的着力点。“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有三大港区实现铁路与海运的无缝对接,为杭州等省内城市乃至更多的内陆城市,打通了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当然,这座“桥”不止于交通。6月28日起,杭甬两地正式实现社会保障卡业务异地办理,依托社保卡可实现政务服务“一卡通办”,公交地铁“一卡通乘”,进园入馆“一卡通游”等,逐步实现互通互用。
“杭甬两地还可以成立跨市域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民进杭州市委会调研处处长林宏认为,当两地合力打造都市区同城生活圈,带动更多人才互流互通,“杭甬人”就会越来越多,杭甬“双城记”也将越唱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