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理论周刊

立足地方特色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县域文化产业在我省文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推进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培育经济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聚焦供给侧和需求侧,对县城发挥文旅资源禀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具有多重意义

  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打造经济引擎。县域文化产业是很多县(市、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同时又能够有效带动、改造和提升县域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优化县域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或催生新产业。

  有利于弘扬地方文化,凝聚精神共识。县域文化产业扎根于地方文化,其高质量发展可以反过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中了解地方文化,使地方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中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生动展示县域文化特质,可以激发当地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有利于擦亮文化品牌,吸引优质资源。县域文化产业是县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县域文化品牌营销的主力军。通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县域文化品牌的辨识度和知名度,同时把这些文化品格气质融入县域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人文特性等方方面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发展要素如优质项目、文化企业、各类人才和县域内外消费市场,提升地区综合实力。

  有利于拓展创富空间,推进共同富裕。我省县域量大面广的农民群体是“扩中”“提低”的重点对象。一方面,物质富裕离不开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多元结合,加大对农民实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致富能力;促进农文旅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拓宽农民视野见识,激发农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和主观愿望。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要立足特色集成创新

  以本土为载体,做出品牌特色。我省很多县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化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要科学定位,找准特色资源和核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度阐释提炼,加强对现存文化资源的宜游化改造。传承发展文化根脉和记忆,做大乡愁经济,系统性整体性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镇村、街区。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规划建设一批融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的文旅项目。

  以创意为引擎,体现时代特征。县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最大的文化IP宝库,而创意则是决定这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和效率,以及消费者接受度和喜爱度的关键。要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对接,形成一批符合当下潮流、自带流量和高辨识度、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IP,培育一批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探索更多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空间。坚持在开放中创新,鼓励文化产业园区、文博馆、特色镇村与文化企业、高校、文化创意团队等合作,以专业化团队提升文化产业张力。

  以科技为支撑,增强产业势能。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对接难、协同难是很多县域文化产业需要补上的短板。县域既可以立足实体产业,推进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转变,形成文化制造业新优势,又可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发展与地方产业链匹配度高的数字游戏、互动娱乐、影视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在配套设施上,做优营商环境,以产业园、龙头企业等为依托,引进上下游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链集聚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和企业共发力,打造人才“生态圈”,大力引进科技、文化领域优秀人才。

  以融合为路径,探路共同富裕。文化产业是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并存的产业,包容性强、想象空间大。围绕“文化+”,着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更多高品质、体验感互动性强的产品,刺激和带动消费需求。探索文化与金融创新融合,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显山、露水、见绿、留白”,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强化多镇村融合联动,串珠成链,研发更多产业链和旅游路线,打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作者为省委党校2022年第五期中青一班学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10 立足地方特色 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2022-06-28 浙江日报2022-06-2800005 2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