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理论周刊

让未来乡村更富音乐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构建起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格局。建设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音乐文化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的题中之义。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着力打造包括“未来文化场景”在内的九大场景。音乐是人类精神和情感至高表达的一门艺术,具有情感共通性,要高度重视用音乐赋能未来乡村建设,使未来乡村更富文化底蕴、更具独特品位。

  以音乐提升未来乡村建设内涵品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特质涵育、人文气质养成、产业品质升级以及个体艺术素养、审美素养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涵育未来乡村文化特质。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未来乡村建设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首先就必须以文化人、以文聚人,通过文化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精气神。音乐有雅俗之辩,亦有雅俗之分,但从受众主体来看,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共通的情感,都能产生深层的精神共鸣,音乐可观可感可互动,群众基础好,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是浙江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音乐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为依托,充分挖掘本地本乡音乐资源,既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又可唤醒乡愁,营造具有本土特质的文化氛围。

  音乐滋养未来乡村人文气质。乡村人文气质的养成,既需要乡村整体“颜值”的提升,更需要阅读、音乐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熏陶与浸染。《礼记·乐记》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见音乐既源于内心,又以特定方式反哺人心,滋养精神与心灵。以音乐赋能未来乡村文化场景,要从提高音乐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比重入手,从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接地气、有活力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成为乡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使音乐更好发挥滋养心灵、浸润灵魂功能,改变民众的精神状态,助力乡村人文气质提升。

  音乐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品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为我们大力发展乡村音乐文化产业、推动音乐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方向与遵循。音乐不仅仅是个体的精神文化与休闲娱乐需求,还可以通过多种复合型业态的打造,成为打造未来产业场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园区(基地)等特色项目,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等等,其出发点就是借力文旅融合,以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来促进乡村产业品质内涵的升级,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因此,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眼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化音乐产业内涵建设,以高品质的音乐文化产业满足未来乡村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与获得感。

  音乐赋能未来乡村建设的路径机制

  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赋能未来乡村建设要紧紧抓住“凝心聚力、强根培基”这一主线,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点,突出“融合创新”这一关键,科学谋划、精准实施,在中国乡村营造适合音乐艺术和音乐产业发展的良好空间,提升未来乡村的整体风貌与精神面貌。

  注重不忘本来与面向未来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民族民间音乐蕴藏着民众的生活智慧、情感寄托与审美理想,未来乡村建设中不能粗暴地、轻易地斩断这一“根”与“魂”。要“不忘本来”,认真全面梳理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优势以及发展现状,扎根民间、汲取营养,保存、利用好多姿多元多彩的乡村音乐文化,使之深度融入新时代乡村文化,成为“记得住的乡愁”“唱得响的乡情”。要“面向未来”,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音乐文化发展现状,要立足时代、回应时代,激活、夯实传承传播基础,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音乐文化与未来乡村九大场景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共促进、共发展。

  注重守正创新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音乐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是发掘乡村人文内涵、激活乡土文化、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一是从普惠性出发,着眼提升民众音乐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提高民众传承传播传统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二是从地域性出发,着眼打造特色品牌活动,通过“一村一歌”“村晚”“未来乡村题材新作展演”等音乐节庆文化以及乡村音乐基地、音乐小镇等平台载体,打造未来乡村文化场景新亮点,近年来浙江各地开展的西湖合唱节、“百城联动 歌唱祖国”群众声乐大赛等可为借鉴。三是从融合性出发,着眼焕发音乐时代气息,把红色文化、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融入乡村音乐创编演等全过程,努力打造一批经典、精品音乐曲目与品牌,让音乐更深入人心。四是从产业性出发,依托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浙江省音乐产业发展联盟等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聚焦宋韵文化、诗路文化,打造“音乐+”产业,为浙江音乐产业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五是从实效性出发,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让乡村音乐实现更广的传播,以“网红”效应让乡村音乐走出乡村。

  注重统筹协调与完善机制相结合。音乐赋能未来乡村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强化整体布局,把音乐文化纳入未来乡村建设的“大盘”中,有机融入未来乡村九大场景的各项应用中,在整体环境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推进中体现、彰显音乐文化元素。二是完善创作机制,落实“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等要求,把乡村山水、风物、人物等本土元素作为重要的题材,进行乡村原创音乐创作,展示乡村新景、乡民新貌。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音乐赋能未来乡村建设,音乐人才是关键要素之一,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民间民俗音乐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育,通过政策支持与补助,为其提供传承空间,鼓励其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筑巢引凤”,让更多音乐大咖、专业人才、草根音乐达人、网络音乐红人等走进乡村采风、展演、创作,弥补乡村专业音乐人才不足的短板,提升乡村音乐影响力,同时亦可借力区域高校音乐教育资源,联合开展音乐创作、表演与研究人才培养。

  总之,音乐赋能未来乡村建设大有空间、大有可为。未来乡村建设需要音乐来提质增效,需要音乐成为民众精神的底色与亮色,丰富精神,滋养灵魂;需要音乐讲述、展示未来乡村建设新成效新故事,传播正能量;需要发挥音乐文化产业的综合带动与支撑作用,让九大场景更饱满丰盈,充满文化味、时代味、浙江味、乡土味。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9 让未来乡村更富音乐文化底蕴 2022-06-28 浙江日报2022-06-2800006 2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