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文章导航

精准发力 科技赋能 全民共治

共建共享“碧水绍兴”

  绿水青山长相依,河湖清韵漾绍兴。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城,市域内河网密布、水系丰富,纵横交错着数千条河流。城因水而兴,水因人而清。人与水的亲近关系,是水城风景动人所在。

  近年来,绍兴全市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高水平落实“河湖长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建成“美丽河湖”68条、696公里,群众治水幸福感指数实现“八年连升”,连续六年夺得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水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幅水澈岸美、生机盎然、人水和谐、惠民宜居的美丽河湖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准发力

  共建污水零直排区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是新形势下“五水共治”工作进一步从治标向治本、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的核心载体和主要突破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

  绍兴全面创建“污水零直排区”,推动全覆盖、数字化、管长远,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古城,让人民群众共享治水成果。2021年全市完成16个新建园区和4个提升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3个区、县(市)完成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工业园区污水是源头管控的关键节点。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日处理20万吨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这个被称为“大肾脏”的地方,从高空俯瞰,十来个圆形“巨型大碗”排列有序,稳定高效地进行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质处理。

  近年来,为了彻底解决该工业园区污水难题,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以推倒重建车间、提升生产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完善污水处理系统为抓手,推进企业改造升级。一方面实施11个投资约1.32亿元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推进45公里管道日常养护疏通,10公里CCTV机器人管道检查,新建污水管网12公里,改造雨水管网6公里。另一方面,推进企业自筹整改项目建设,投资约3.2亿元重点对185家企业内部的污水池、明沟、隔油池、化粪池等设施进行改造,新建雨水收集池循环利用厂区雨水。

  高效的工业污水处理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如今,园区工业废水排放强度逐年削减,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由2017年的21.31吨/万元减少至2021年的12.59吨/万元,较2017年削减40.9%。

  精准治水需要科技支撑。借助物联网、地理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绍兴开启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智慧模式,形成一张全域化、全方位的智慧信息网。

  “以前管道容易塞住,会有异味,现在房前屋后都清清爽爽的!”安昌古镇,新型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已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再现“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江南水乡美景,也让依水而建的古镇焕发了新活力,旅游、文创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更强劲,居民们为此点赞不已。

  “在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中,我们引进先进的真空负压收集系统,由原来的传统重力方式污水收集排出改为通过负压收集、压力排。”安昌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利用数字化赋能,对各收集箱的运行状态、启闭次数、污水水量、运行能耗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长效化管理。

  “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是推进源头治水、实现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是惠及民生的关键之举,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之举。”绍兴市治水办(河湖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找寻查挖

  共护碧水致富成果

  “绿色疗法”扮靓了生态底色,从城市到乡村,绍兴全域更为宜居宜业,游客慕名而来,实现了“往水里投金”转化为“从水中捞金”。

  近期,到新昌县城南乡韩妃江边徒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韩妃江的名气越来越大,得益于韩妃江美丽河湖的创建。2021年,韩妃江王渡村到下洲村段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河湖,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有一些影视剧组前来,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诸暨枫桥江三大干流之一的孝泉江,昔日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河道堵塞,空气脏臭的“燥溪滩”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阴、溪流淙淙的“风景点”。村容干净整洁,道路平整宽敞,山林植被资源丰富,两大特色产品竹笋和柿子的品质也越来越好。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让村民富了起来,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人水和谐,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追求。位于曹娥江下游最大支流小舜江上的小舜江供水工程——汤浦水库解决了虞绍平原30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一举成为绍兴最主要的“大水缸”。

  “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为绍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绍兴市治水办(河湖长办)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小舜江南北溪的水质和美景更加深入人心,“美丽生态”逐渐转换为“美丽经济”,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城乡共治,全域提升。绍兴按照以水为脉、连线成片的思路,打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攻坚深化战,全面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景观带建设,加快打造全域大景区大花园。建成钦寸、永宁两座大中型水库,形成“两江(曹娥江和浦阳江)、一网(平原河网)”全市域水城格局。截至目前,绍兴已成功创建市级“美丽河湖”68条(个),其中省级“美丽河湖”55条(个)。

  美丽河湖的创建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以环城河、曹娥江大闸、新昌沃洲湖等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点,通过“浙东运河”“唐诗之路”等线路,串联起绍兴越城迪荡湖、诸暨白塔湖、嵊州剡溪等网红“打卡点”;通过实施“水利﹢”,促进“生态﹢”,弘扬“文化﹢”,带动“经济﹢”,推出“幸福河湖”IP(知识产权)游、研学游线路,充分发挥治水红利,使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

  三分建,七分管。为了巩固治水成效,今年4月,全市碧水2号督查行动有序开展,分为动员部署、自查自纠、互帮互查等几个阶段。5月中旬以来,绍兴市全面开启“找寻查挖”县级互查工作,对涉水问题不讲面子,不留死角,排查动真格。同时,开展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巡检巡查,今年已对全市各区、县(市)的16个乡镇主要河道、小微水体等进行巡航监测,以高空“鹰眼”视角发现交办了一批问题。组织第三方使用机器人等设备对重要雨污管网进行CCTV检测,排查内部破损泄漏和堵塞情况,提高督查的高度和广度,为“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更高效地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接下来,绍兴还将积极探索幸福河湖建设新路径,强化断面水质“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精准落实“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增强河网水体流动,确保河湖常年“净、清、美”,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优双赢,助力打造江南水乡幸福新高地。

  数智赋能

  水陆“云”全时空监管

  鉴湖水悠悠,十年治水铸荣光。为守护一方秀水,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水生态资源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年前,绍兴探索“河湖长制”管理,以制度化开启新时代治水之路。直到去年底,绍兴全市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湖66.3万次,发现问题6228个,问题整改率100%。10年磨砺,“河湖长制”成为了水乡治水的宝贵经验,如今,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润泽两岸百姓。

  那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现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智能立体化管护河湖,让监管更为深入高效?这成为了绍兴治水人新的课题。于是,具有数智化的“治水大脑”、河湖长制监督管理平台应运而生。“美丽河湖电子地图”“河湖健康码”等应用,对河湖实行动态管护,管水更加精准、更有效率、更具底气。

  越城区古城“治水大脑”平台试点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它能够增强河湖立体化监管、河湖长精准化履职、流域系统化治理和问题闭环式处置能力。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以“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为引领,投资4.5亿元打造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集成省、市、区三级系统管理平台12个,打破业务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云端监管平台24小时不停工,“水上小卫士”也“上岗”不停歇。越城区东浦街道河道内,6套新型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设备24小时运转,用于收集树叶等水面漂浮物。“每台设备每日可以收集20公斤的垃圾,工作效率约为人工的两倍。”相关负责人介绍,它能在极少的人力监管下,在覆盖范围内实现90%以上的水面自动清理,大大提高了治水效率和质量。

  水、陆、“云”三端齐发力,全时空无盲区监管保护着碧水绍兴。除了四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湖,绍兴还大力组建了“碧水联盟”,推行社会公众治水护水“绿水币”制度,整合全社会之力助推治水工作。2021年,全市“碧水联盟”护水志愿者注册人数达52万余人,累计发现问题27892个,活跃度达21%,三项指标均列全省前3位。

  “‘五水共治’正全方位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气质,为‘美丽绍兴’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要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通过党员干部、各级河湖长的示范引领,让全民治水理念深入人心。

  新一轮的“五水共治”集结号已经吹响,绍兴将以最强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大的努力推动“五水共治”迈向新高度,为展现“绍兴风景”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共建共享“碧水绍兴” 2022-06-27 浙江日报2022-06-2700006;浙江日报2022-06-2700010 2 2022年06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