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乡村振兴“县乡赛马”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宁波观察(上篇)

宁波:当好乡村发展先行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书记抓、抓书记”。

  一个“抓”字,一字千钧。对此,今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试行)》(下称《责任清单》),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为各级党委、政府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了一套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

  以“宁波之为”,擦亮“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宁波决心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为全省作出表率。自《责任清单》实施以来,宁波率先抓落实,根据自身“共同富裕乡村引领者、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的目标定位,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各级书记深入调研,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谋篇布局。

  《责任清单》试行之年即将过半,宁波落实情况如何,基层实践有哪些创新举措?对此,浙江日报今起组织策划三期“乡村振兴‘县乡赛马’”系列观察,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3个方面,看宁波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书记如何落实《责任清单》。第一期,关注宁波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基层的探索和实践。

  经济重镇宁波,以制造业发达、“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勇冠全国而闻名。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宁波同样是一个“三农”强市。

  “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是浙江效益农业的代表,如今在宁波的田野上已随处可见。去年,宁波农业亩均产值1.3万元/亩,领先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同比增长9.7%,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首位、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但毋庸讳言的是,争做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宁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有不少短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齐发力来补齐。

  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在发展中解决。“十四五”期间,宁波各级党委聚焦重点,在科技短板、制度短板、标准农田短板等方面着力,根据《责任清单》一项项抓落实。尤其是,去年底浙江吹响了“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行动计划号角后,以此为抓手,宁波“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更加清晰,抓落实也抓得更实更紧。

  夯实现代化农业的基座,宁波搭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破解“农民不愿种粮、年轻人不愿务农”的尴尬。今年,宁波在前期“两非”整治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3个万亩方、20个千亩方,为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夯实了基础,今年早稻播种面积达到31万亩,同比增长约13万亩,增量居全省第一。基于自身“五山一水四分田”资源禀赋,宁波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6%,居全省第一。

  科技强农,种业为“芯”。在鄞州区姜山镇,当地水稻种植面积位居全省各乡镇第一,今年镇里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2840亩的现代种业研创示范园。从市级层面来看,得益于国企混改释放出的活力,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在全国加快推广,去年仅“甬优1540”一个主导品种就在全国销售种子超过115万公斤,同比增长25%,屡屡刷新江西、贵州、安徽、湖南等地单季稻最高产量。此外,微萌种业的瓜菜也进入全国细分领域前5强。宁波种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破解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的桎梏,发展现代化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宁波大力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农村承包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70%、71.2%,均居全省第一。基于土地的集中流转,宁波已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64家、家庭农场(含规模经营户)17822家。在慈溪市坎墩街道,大学生农创园去年实现产值1.3亿元,亩均产值7万元,是一般农田的9倍,辐射带动周边上千农户。

  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体制机制“活”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发展“三农”,各级书记同样释放政策、机制“活”的优势,通过乡村改革搞活农村资源、资产,包括承包地、宅基地三权改革等——

  抓住象山县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宅基地资格权“权票”制度等20余项制度。

  巩固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宁波5个区县(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宁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微拍”交易、产权“超市”等多种交易方式,目前已有11种农村产权品种列入平台交易,累计交易5299宗,交易额57.5亿元……

  改革,让宁波农民的权益加快实现“三权到人、权随人走”,让更多农民放心进城;改革,更让宁波农村资源加速流转和集聚,为现代化农业、旅游业等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为城市各项要素下乡反哺农村提供条件。

  没有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就难以真正实现振兴。为此,宁波跳出“三农”,发展“三农”,坚持城乡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建设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交换升维。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方面,宁波统筹城乡社保制度全覆盖,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一,户籍养老参保率达99%。城乡居民医保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9.48%,低保标准城乡统一突破万元,并将医疗责任险覆盖到全市765家村级卫生所。

  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上,宁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改造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3.7%。

  数字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融合发展边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市成为省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市。在海曙区古林镇,大田种植数字化项目正成为全国“数字农业”大田示范样本。此外,全市建成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殖基地。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宁波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为乡村振兴做好顶层设计,借着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重大契机,谋划一批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打开了新局面。

  在《责任清单》试行的第一年,宁波各级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先行者、探路人的姿态,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加速推动实施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等行动。

  (作者为浙江日报宁波分社副总编辑)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县乡赛马” 00021 宁波:当好乡村发展先行者 2022-06-27 浙江日报2022-06-2700011;浙江日报2022-06-2700012 2 2022年06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