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专版

鄞州:锚定精神富足 守住城市与乡村的“根”

  宁波市鄞州区不仅是民营经济活跃的热土,同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城乡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这是鄞州区破题城乡精神共富的关键所在。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年来,鄞州区全面深化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构筑出面向未来的文化新优势,积极打造公共文化设施样板区、公共文化服务引领区、公共文化效能先行区,为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提供了建设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城市与乡村文化繁盛的新图景。

  延伸艺术触角

打造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人们常说,想要感受一个城市,就应该去看这座城市的美术展览。漫步鄞州区,可以看到一个个博物馆、美术馆渐次建造而成,一个空间就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其中不乏颇具个性的民间美术馆,它们携带着强烈的个人艺术取向,崭露头角,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多元审美,成为滋养公共文化的新供给,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活跃力。

  走进鄞州区寸土寸金的南部商务区,汇港美术馆就位于汇港大厦的一二层。作为一家标识着馆长个人鲜明审美取向的民办美术馆,十年来,该馆除了学术探讨和美术展览之外,更专注于本土新锐艺术家的挖掘和推广,因此烙印着鲜活的地方人文特色。

  办一家民间美术馆,耗资不菲。而汇港美术馆之所以能够持续十年多的正常运行,依赖的是汇港集团雄厚的资金支持。馆长王兆春,正是汇港集团董事长,他表示:“这是一座属于城市每一个人的美术馆,我们一直坚定美术馆的公众教育特性,致力于将‘艺术即生活’的生活方式带到城市和居民身边。”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在鄞州,还有诸多形态新颖、规模各异的文化空间散落其间,于细微处丰富着当地的文化生态,让人们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地方文化辨识度。

  走进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一楼,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船鼓正摆放在进门最醒目的位置。整个博物馆,浓缩了吴慈父子多年的收藏珍品,展示了千工甬式家具的文化历史和演变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增长,更多的社会力量也涌入公共文化领域,崛起了一座座美术馆和博物馆,打造出一个个文体新空间,激活了城市与人的交流,唤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情感和集体记忆。

  培植艺术乡村

以艺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

  在东钱湖镇城杨村品尝薇姐的手作点心,去东吴镇天童老街寻觅“海丝”遗迹,到咸祥镇感受那片梦幻蓝海……今年“五一”长假,虽受到疫情影响,“网红”打卡点比往常节假日冷清许多,但艺术振兴、村民赋能的“网红村”依然成为不少市民漫游“家门口”的首选。

  鄞州区以艺术乡村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载体,先后打造了东钱湖镇城杨村等十余个艺术振兴村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用艺术点亮乡村振兴。

  “艺术不仅只属于城市。”位于宁波东钱湖南端、四面环山的城杨村,正依托独有的乡土文化,巧借艺术的植入与表达,焕发出新的生机。

  年过80的老木匠杨纪岳,在家里开了“博物馆”,展示他亲手制作的微型红木家具和木雕作品;能编织漂亮草帽的村民应明菊,把原来的柴草间建成了“帽语馆”……城杨村里的“能工巧匠”们,在艺术专家的指导下,用老底子的手艺赋能艺术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教授指出:“我们强调艺术赋能村民,是要激发当地村民的创造性,将他们转化为公共文化的供给主体,既盘活老百姓的家庭空间作为共享空间,又能将村民的‘小文化’转化成‘大文化’,一举多得。”

  深入到具体实践中,真正能够激发村民参与到公共文化共建,关键在于“自我造血机制”的搭建。为此,城杨村引入了“隔代陪伴创业”的乡创模式,一面是展示村民老底子技艺的文化空间,一面是搭配咖啡、文创快消品的消费环境,将村民打造成当地文化的“代言人”“传播者”,在振兴乡村文化的同时,实现惠民增收。

  如今,艺术乡村建设已然成为鄞州乡村振兴发展的文化自觉和创新实践,在提升“软实力”的同时,开辟出更多的共富新场景。

  激发社会自洽

让城市“文化森林”更茂密

  近日,樊登读书会分享交流活动在东胜街道的郁金香·堇书房举行,这是东胜街道和鄞州区合作共建的城市书房,集公共阅读区、初心咖啡吧、小型会议室、培训沙龙区于一体,今年3月建成,有藏书3700册,可实现全市通借通还。

  “公共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好的环境不断去滋养、去补给、去激发,鄞州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进一步厚植发展沃土,推动形成了社会自洽式的文化生态,实现了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鄞州正着力推进省委、省政府的“浙文惠享”民生实事工程,建设10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个乡村博物馆、3个城市书房和1个文化驿站。而“鄞州晚七点”,正是活化利用这些文化空间载体的生动写照。

  截至目前,“鄞州晚七点”已开设51个精品课程,如钢琴赏析、王阳明心学、甬式家具设计、中医养生、外国文学翻译等。并且,每个精品公益文化课程开展过程中都建立了社群,便于系统化知识框架的传播,同时也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交渠道,让趣味相投的陌生人笑谈“诗和远方”,共筑精神之乡。

  一年来,全职妈妈邵丽丽和女儿经常出现在鄞州区图书馆、鄞州书城等文化空间,她们是“鄞州晚七点”的铁粉,邵丽丽说:“古诗词、民乐、党史故事等,内容可丰富了,女儿也非常喜欢听。”

  不仅如此,为了让群众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鄞州还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和全民科学普及等服务中不断提升普及率和触达率;优化“天天演”演出供给,拓展“艺起来”培训,开展“艺起来”巡演,推出“美育进楼宇”品牌活动等“流动式”文化输送,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与实践。

  (图片由宁波市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3 鄞州:锚定精神富足 守住城市与乡村的“根” 2022-06-24 浙江日报2022-06-2400005;浙江日报2022-06-2400007 2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