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物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桂福坤将野化养殖科技成果在舟山成功转化,年产值逾2000万元——

“撒野”的大黄鱼是咋养的

  桂福坤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海洋设施养殖、鱼类行为动力学等相关研究。被业内人士称为东海“野化大黄鱼”先行者。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桂福坤将野化养殖科技成果在舟山成功转化,年产值逾2000万元——

“撒野”的大黄鱼是咋养的

本报记者 郑元丹 通讯员 陈增辉

  在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南部对峙村一处岛礁附近,一片被网衣圈围的海湾里,养殖着数以万计的大黄鱼。这里是桃花岛围栏野化养殖基地,根据主要指标检测和比较分析,这里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已经非常接近野生大黄鱼。

  这片海域有着与深海相似的潮水走向和生态环境,圈围海域面积达150亩,拥有60多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一年最多可放养高品质大黄鱼30万尾,是引领舟山海洋鱼类高端野化养殖的样板示范区。

  这些,都与他有关——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桂福坤。今年47岁的桂福坤是江西人,浙江大学博士后,民盟盟员,长期从事海洋设施养殖、鱼类行为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业内人士称他为东海“野化大黄鱼”先行者。

  走高品质高端化之路

  说起和舟山的缘分,那还是桂福坤在大连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因课题调研,他来到舟山,心生欢喜。2006年博士毕业,本来有留校机会的他,毅然选择来舟山,在当时的浙江海洋学院任职。

  “舟山人热情,而且这个城市可以实现我的‘黄鱼梦’。”桂福坤说。

  2009年,桂福坤赴挪威留学访问一年。挪威号称“万岛之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众多,是世界HDPE(高密度聚乙烯)深水网箱的发源地,网箱养殖规模和智能化程度领先全球。学习期间,桂福坤常常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当地的网箱养殖产业。在挪威的见闻,让桂福坤感触颇深,他下定决心,回国后要在中国的海洋养殖领域大展拳脚。

  2010年回国后,桂福坤开始对中国的大黄鱼养殖产业进行广泛调研、深度剖析。

  舟山拥有中国最大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大黄鱼曾是舟山最著名的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上世纪80年代,大黄鱼资源开始急剧减少,野生大黄鱼几近绝迹。于是,人工养殖大黄鱼逐渐兴起。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黄鱼人工养殖取得突破并迅速发展,目前产量位列中国海洋养殖鱼类之首。然而,桂福坤调研后发现,大黄鱼养殖产业面临着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效益不高等痛点。

  “当时的养殖模式主要是近岸网箱养殖,大黄鱼活动范围有限,易出现‘臃肿肥胖’现象,品质难以得到保证。”桂福坤说,近岸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当时市场价每斤只有二三十元,而野生大黄鱼每斤在千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

  “这两者的经济效益差距实在太大了。”在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深深担忧的同时,桂福坤也敏锐地看到了未来的出路:走高品质、高端化之路,通过塑造野生的生长环境,养殖野化大黄鱼,使其品质接近野生的大黄鱼。

  攻克大黄鱼越冬难题

  2012年开始,桂福坤带领技术团队围绕海洋围栏养殖工程开展研究。

  围栏养殖工程是指利用网衣、桩柱、绳链等工程设施在浅海水域圈围形成大型水域空间,用于养殖鱼类等水产经济动物的一种养殖方式,因其具有空间开放、环境自然等特点,属于高品质、生态型野化养殖的一种创新海洋养殖模式。

  光有理论不行。2015年,桂福坤将围栏养殖工程技术成果进行转化,选址舟山桃花岛进行应用。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黄鱼原位越冬问题。桂福坤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自然生长的大黄鱼有洄游特性,冬季海水温度下降,大黄鱼一般会往南或往东游入深水区域。水温低于12℃就会停止摄食,低于8℃就会死亡。舟山海域低温曾达到过6℃,大黄鱼原位越冬面临巨大挑战。

  大黄鱼越冬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在舟山开展生态型野化养殖是否可行?桂福坤团队通过对大黄鱼游泳能力与水温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温度低的时候,大黄鱼游泳能力下降,甚至会丧失游泳能力,此时的它们难以抵抗水流冲击。“鱼儿可能被水流冲击到一块,因缺氧或相互撞击而死。”桂福坤说。

  2016年,桂福坤在围海海域试验性放养2万尾大黄鱼苗,并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冬季时,养殖基地最低水温为8℃。桂福坤和技术团队通过搭建人工缓流区来降低水流对大黄鱼的冲击。此外,他们还通过增加投喂帮助大黄鱼储存脂肪储备能量,使其在低温时增强游泳能力。

  经过一年试验,桂福坤团队获得了可喜的结果:投喂、摄食情况正常,大黄鱼成功越冬。2017年,围栏养殖的大黄鱼每斤最高售价突破300元。

  在一连串喜人数据面前,桂福坤松了一口气:“成功越冬是对大黄鱼围栏养殖非常关键的技术挑战,终于迈过了这一关。”

  随后,桂福坤团队又突破了自动投喂、高效分级起捕、鱼群智能巡测、网衣自动清洗等技术,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并第一时间对相关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2018年,桂福坤领衔的“大型高端生态围栏养殖工程技术产业化应用”项目入选浙江舟山群岛新区“5313”行动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特别推荐项目。2020年,桃花岛围栏野化养殖基地被评为省绿色养殖基地。

  轮养轮放可常年销售

  自2016年大黄鱼在桃花岛围栏野化养殖基地顺利野化后,2021年7月,该基地又成功投放10万尾大黄鱼鱼苗,在舟山市首次实现大黄鱼轮养轮放养殖。

  “这次鱼苗投放,我们又掌握了轮养轮放这一关键技术,围栏野化养殖逐步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桂福坤说,“通过周期性的补苗,采用跨年养殖,实现常年销售,满足百姓对高品质大黄鱼全年需求。”

  如今,桃花岛围栏野化养殖基地的大黄鱼远销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市场价格每斤100元至500元。大黄鱼野化养殖科技成果在桃花岛成功转化,年产值逾2000万元,而且为当地渔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桂福坤的围栏养殖技术已被推广到温州、台州乃至全国各地,但在他看来,野化大黄鱼养殖还能在可持续养殖容量、原位繁育技术、高端市场培育、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突破。

  桂福坤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研究“渔光互补”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该平台离岸比较远,投饵等可以实现远程全智能化操作,起捕也更高效。“而且养殖平台还能供应光伏电。”桂福坤说。未来,他还期待在苗种、养殖过程、养殖环境等方面,不断进行全链条创新。

  一条大黄鱼让桂福坤与海岛结缘,也让他深深爱上了舟山这片蓝海。身为民盟盟员,他还依托“民盟同心·专家工作站”,带领浙海大总支部盟员,在桃花岛开展精准社会服务,助力海岛居民增收。

  谈到发展愿景时,桂福坤列举了一项数据:2020年全国大黄鱼养殖总产量25.4万吨,位列中国海洋养殖鱼类之首,在联合国被称为“China Fish(中国鱼)”,享有很高知名度。“希望我们的野化大黄鱼围栏养殖技术能够成为样板工程,引领舟山乃至全国的海洋鱼类养殖产业创新发展。”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7 “撒野”的大黄鱼是咋养的 2022-06-20 浙江日报2022-06-2000007;浙江日报2022-06-2000004 2 2022年06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