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代表——
“将企业的呼声带上大会”
本报记者 蒋欣如 周松华 共享联盟北仑站 支鸣飞 严健中
见到省党代会代表、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时,她正对着走访收集到的企业纾困解难意见建议字斟句酌。
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的大港社区,是全国首个不设居委会的工业社区,目前,共有企业561家、职工近10万人。2008年成立以来,朱红明和大港一起成长,打造了“把企业当家业、把员工当家人”的家文化,企业都愿意对这位社区“大家长”说心里话。
最近,肩负“大家长”和省党代会代表的双重责任,朱红明主动提高了实地走访频率,希望将企业的呼声带到会上。她总是先询问近期发展情况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告知最新出台的纾困解难政策及兑现渠道,并仔细记录每一条诉求。
“优化中小企业用工问题,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引入人才、拓展招工渠道”“应当组织去当前发展形势较好的企业学习交流”“建议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补贴,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朱红明将收集到的共性问题梳理成文,有的写给自己,从社区层面加以落实;社区层面无法解决的,则形成意见建议,提交上级部门。
十余年来,朱红明扎根大港社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化解企业的“烦恼指数”。今年4月,园区内不少公司的原材料被卡在疫情重点地区,一度面临停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朱红明和社工们加班加点排摸需求,迅速搭建起“共享货车”平台,为愿意“共享”货车的企业和有需求的企业牵线搭桥,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截至目前,这一做法为工业社区内50多家企业解决了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问题,有效减轻了企业因物流不畅造成的损失。
“上一次省党代会,我带去了工业社区‘小马拉大车’企业服务模式。五年过去了,从主动服务到精准服务,我们也在不断成长、迭代升级。”朱红明说。严守防疫“小门”,大港社区延伸出266个微网格,形成“星罗棋布”的防疫基层治理力量;推出“供应链超市”数字化平台,做强园区内共享经济,让企业在物资采购等方面拿到更实惠的价格,有效减轻成本负担;细化完善工业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让企业职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缝补、理发、小家电维修等一系列服务……朱红明计划将这些年大港服务企业的新经验新做法带到省党代会,为全省提供参考。
“十几年过去了,大港作为一个老园区,也面临着优质产业集聚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和公共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朱红明表示,她将继续立足本职,积极回应园区内企业和职工的不同需求,助推中小微企业共富发展,让更多大港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在这里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