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一间房 一粒贝 一条路

离岛嵊泗迭代升级书写致富新篇章

  夏日,嵊泗县花鸟岛,一辆辆旅游观光车载着游客往来穿梭,民宿业主、驻岛艺术创作者忙着手头的事儿,岛上烟火气十足。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花鸟岛探索产业、生态、民生三者融合发展,转“离岛、小域、空心、老龄”劣势为“定制、精治、共融、乐龄”优势,探索共富嬗变路,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新时代美丽城镇省级样板等荣誉称号。去年居民人均收入3万元,较2016年增长38%。

  从偏远小岛转向嵊泗全县,从一隅转向全域——

  海岛旅游提质发展、绿色渔业稳步发展……嵊泗县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嵊泗美好嵊泗,对标国际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以海岛民宿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促进海岛要素资源的高效转化,将共同富裕的愿景逐步拉近。2021年,嵊泗县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至1.483。

  听涛枕海“宿”造精品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沿着左岸公路一路向东,横穿整个泗礁本岛后,岛上首家民宿综合体——左岸·屿映入眼帘。

  三层高的纯白小楼,独特的巨石围墙……左岸·屿围隔了一片小天地,远离喧嚣,却又将离岛的风雨之声、云月之彩一一收拢。

  立足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嵊泗探索民宿发展新模式,提出民宿综合体概念,为民宿产业带去无限的发展可能。在嵊泗,像这样的民宿综合体已建成7家,户均营业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

  “我喜欢嵊泗,这里的自然环境,还有淳朴的民风很吸引人。”因为向往自由,左岸·屿经营者傅一琪带着家人,离开城市来到嵊泗。

  当时的嵊泗,正在面临单体民宿快速发展后所遭遇的瓶颈期。迭代升级撬动发展,2018年,嵊泗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定制旅游精品项目的若干意见(试行)》,引导单体民宿向民宿综合体发展。海岛的碧海蓝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当地政府的加持,让傅一琪坚定了打造民宿综合体的想法。

  房前屋后有草坪庭院,清晨推窗见山海,夜晚听涛入梦乡,傅一琪相信,这会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既然要办,就要办好。”傅一琪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了3幢主楼和2幢公配楼建设,2020年7月左岸·屿正式对外营业。

  海景餐厅、品茗区、图书阁、多功能厅等配套,一应俱全;客房不多,但每间都极为雅致,营业后的左岸·屿广受好评。傅一琪说:“这就是民宿综合体的魅力所在,贵精不贵多。”

  将身份证放在设备读卡区,然后进入平台选择房间、填写信息,进行人脸识别,游客入住办理一分钟内完成。来自“离岛e宿”数字化综合平台的入住一体机终端设备,已成为傅一琪的“贴心物”。“操作非常方便,游客可以轻松自助办理入住,让我们省心不少。”傅一琪表示,该平台大大缩减游客办理入住的时间,提升游客的入住体验感和满意度。

  以数字化改革驱动产业提质升级,嵊泗还构建了民宿主群体结构数据库,在民宿主一户一档数据源、一宿一码应用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各民宿主精准画像,动态反映民宿主群体规模变化,探索出可行性路径。

  眼下,民宿产业已成为嵊泗渔农民转产转业的有效途径、渔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县域美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据统计,目前嵊泗共有民宿经营户1026家,床位数19502张,约占全县游客接待总量的75.1%,行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带动旅游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

  小小贻贝养出大产业

  眼下,正是舟山嵊泗贻贝个头“疯长”的季节。蔚蓝壮阔的海面上,养殖浮球星星点点、整齐排列,养殖户们驾着小船穿梭其中,查看“富民贝”的肥满度。

  嵊泗素有“中国贻贝之乡”的美誉,贻贝养殖规模超2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是国内主要的贻贝养殖基地。全县共有750余户养殖户,贻贝产业直接带动当地6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大约半个世纪前,嵊泗尝试养殖过扇贝、鲍鱼、裙带菜等,但是都相继失败了。当时枸杞养殖只剩下传统的海带养殖,而且经济效益平平,与其他养殖区比起来,规模小、产量低,没有丝毫竞争优势。

  一系列失败让养殖户们损失了不少资金,更重要的是,他们陷入了迷茫:养殖有出路吗?反复思量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海域里的野生贻贝。

  当时,嵊泗县枸杞乡徐正福等人,在绳索上人工附苗养殖野生贻贝取得了成功,使得贻贝养殖技术推广开来。不过野生厚壳贻贝数量有限,育苗也很困难,无法大规模养殖。养殖户们转头从北方引进紫贻贝,产量虽然可观,但紫贻贝个体小、价值低、保质期短,和个体大、营养好、销售和保质期长,还适宜加工出口的野生厚壳贻贝相比,卖价差了5倍多。

  紧接着,渔业育苗专家倪梦麟带领技术团队攻关,在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上获得突破。之后,他们又继续研究,硬是把厚壳贻贝的繁殖季节从六七月份提前到了四五月份,使下海保苗时间和养殖期缩短了近半年。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贻贝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容后,也遇到了新问题:扩规模和控品质成了一对矛盾,养殖“上量”后带来贻贝品质受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养殖管理落后于产业发展的要求。

  为贻贝产业装上“数字引擎”。在贻贝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化管理平台大屏上,红色小方框密密麻麻。每个小方框代表着一户养殖户,只要一点开,就可以看到养殖户个人信息、养殖面积、经纬度等。全县的贻贝产业数字家底一目了然。

  这个集海水监测、海上监控、无人机航拍、5G传输、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让贻贝养殖的精细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带来质量效益的直观改善。去年,枸杞乡贻贝总产值达1.86亿元,同比增长13.4%。

  小贻贝变成了富民的大产业,更全面激发了小岛的活力。嵊泗将转型升级、提质发展,进一步完善集苗种供应、海上养殖、陆上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贻贝全产业链,助力养殖户增收。

  试点探路盘活闲置农房

  1921“渔火”剧本杀馆、村史馆、特色景观小品……漫步在五龙乡黄沙村中心街区,全新的业态让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不起眼的偏远海岛,会有人专门跑来打卡。”五龙乡党建办办事员朱敏恺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原来,通过整村盘活、整体招商,黄沙村将党建、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中心商业街区,激活渔村创业底蕴,建设引入多元业态,此外,还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建“黄沙绿洲”“船的记忆”等打卡点。黄沙村也因此成功入选2021年度舟山市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示范区。

  “谁能想到在一次党建活动中,我们都哭了。”“亲自体验了一把,好像走进了历史教课书中的年代。”……前不久,1921“渔火”剧本杀馆推出爱国情怀本《黄沙渔火》内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剧本杀主持人小于既是年轻党员也是退役军人,他认为好的红色剧本杀作品不仅有娱乐功能,同时具有教育价值,“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党建,也是让红色教育的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在剧本杀馆所处的党立方红色党建阵地,还可以聆听党史故事,了解老一辈嵊泗人的革命生活。“党立方由原来的壹品美术馆改造而成,考虑到美术馆利用率不高,村里将它改造,提升当地红色党建氛围。”朱敏恺介绍。五龙乡正逐渐成为舟山红色旅游的热门地,到这里旅游的游客变多,旅游收入也随之攀升。

  离开党立方,来到中心街。依托老旧闲置厂房的基础,厂房大门上绘制了生动的党建地图,街道墙面上书写了黄沙村的党建历史;在村口的“一阵风”摄影团队工作室,游客可以体验肖像拍摄、视频录制”等,记录下风景之外的红色风景。

  黄沙村的变化,正是嵊泗因地制宜、因岛施策,充分激发海岛闲置农房发展潜能的缩影。

  在嵊山镇泗洲塘村,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高端精品民宿综合体正在火热推进中。就在去年,这片区域还都是闲置农房。“我们向村里租用了土地打造民宿综合体,用地租金每5年递增10%。”该项目负责人余丰准备将其将取名为“凭海临风”,所有房间面朝大海,还有配套餐饮、娱乐设施等。“建成后,村里的收入会更有保障。”泗洲塘村党总支书记陈永义介绍,近年来村里不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该村共发放年度股金200余万元。

  规范集约用地,变碎片化土地为景观。花鸟乡花鸟村盘活利用闲置的碎片化集体土地,将民宿房前屋后的闲置村集体土地租赁给民宿业主,作为配套设施打造,既有效解决民宿发展所需的空间,提升了民宿“颜值”,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目前共有7家外来民宿与花鸟村签订了集体土地有偿使用协议,总计土地面积757平方米,每年村级集体经济增加4万元收入。

  数字赋能,让闲置农房可视化。眼下,嵊泗县闲置农房信息平台在嵊泗县政务服务中心上线。平台将原先散落在嵊泗县各乡镇各海岛的闲置农房发布,立体直观地显示地理区位、外观轮廓等信息,以此吸引资本投资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助力强村富民。

  (本版图片由嵊泗县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离岛嵊泗迭代升级书写致富新篇章 2022-06-17 浙江日报2022-06-1700005;浙江日报2022-06-1700008;浙江日报2022-06-1700018 2 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