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
激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动能
王通林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数千年农耕历史所遗留下的基底性资源,它既包含了生态循环、绿色种养农业技术的物质价值,也包含了“天人合一”“应时守则”的精神价值,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厚底蕴。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启了浙江乃至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目前,浙江省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保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农村助推共同富裕的“新引擎”,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农业文化遗产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体,天然的融合了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所传承的生产工具、水系利用、生物驯化、耕作技艺、养殖技术等与现代农业科技有机结合,可带来显著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的田园风貌、村落格局、特色民俗、农时节庆、民间故事等,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浙江的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和经济加快发展地区,活态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特点明显,充分发挥好生态、景观和文化优势,能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有效治理,丰富农村文化场景。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原生动力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它不仅为先民的生产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是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农耕资源。庆元县近年来依托香菇文化系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食用菌生产,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协同发展,2020年全县食用菌行业三产产值达40亿元,菇农人均收益2.6万元。黄岩蜜桔筑墩栽培系统,围绕“中华橘源”主题开展品牌推广、文创设计,“橘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由“森林—梯田—茶园—溪流—坑塘—村落”景观构成,不但观赏性强,还体现人们尊重生态规律,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过节吃鱼、女婿送鱼、来客抓鱼等习俗一直是维系邻里相亲、家庭和睦、环境和谐等方面的重要纽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下的文化积淀。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自觉纳入共同富裕大场景,这是今后工作考量的重点。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浙江已发掘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超过40%来自山区26县,其农业物种、生态产品、自然景观等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遗产地应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一县一策”精准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开发,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为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乡村文化高地建设。农业文化遗产是最纯粹的乡风文化,尤其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源文化”,是打造浙江乡村文化高地建设最具辨识度的标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内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绸片,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庆元香菇文化系统被认为是“世界香菇之源”;德清淡水珍珠养殖与利用系统被誉为“世界珍珠之源”。这些“源文化”代表了浙江农耕文化对世界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应加快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建库工作,加快农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科普研学基地建设,为展现共同富裕提供美好的社会图景,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传承农耕技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核心保护区是传统生态文明的典范。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安吉竹文化系统都十分重视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出了核心保护区,建立了严密的生态保护机制。下一步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建库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加快农遗系统中绿色种养技术的挖掘整理,鼓励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相关研究,全面推动传统技术在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和应用。
四是利用农遗民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传统民俗民风、伦理道德、乡规民俗等积极的社会治理因素。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这些积极因素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凝聚、弘扬和创新。要通过农民故事大赛、农遗文化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扩大农遗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农遗文化吸引乡绅、乡贤回归乡里,促进“两进两回”。要通过乡风乡俗、乡规民约,营造淳朴民风,引导村民做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践行者。
(作者系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