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从毕业展到艺术周,第四届“青艺周”掀起热潮——

这场艺术嘉年华何以风靡杭城

  6月1日至12日,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为主体的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在线上线下同步呈现。这场如同嘉年华般的盛会,在杭城掀起一阵艺术热潮。

  说它是一场嘉年华,所言非虚,一组组数据可以印证:超5000名艺术家参与、近万幅作品展出,总展出面积约5万平方米。与普通的艺术展相比,这些简直是天文数字。

  从校园走向社会 一场展览的迭代

  在不久前的端午假期,“青艺周”各个展览的现场熙熙攘攘。“一票难求,不少人专门从外地赶来看展览。”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蜂拥而至的看展人群中,有来自相关企业、画廊、艺廊的专业人士,更多的是普通艺术爱好者。

  是什么吸引他们前来?在“青艺周”各展馆之间穿行,记者发现,除了大气磅礴的传统书画展览,大量科艺融合作品成为最吸引观众的部分。

  一只16世纪的手,到如今会是什么模样?当三星堆遇上《蜀道难》,可以设计出什么样的游戏?如何利用偏振光原理引导飞蛾回归森林?

  青年艺术家把他们的观察和感受深深地印刻进作品中,有趣、新奇、接地气,所有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生活力。这也是今年“青艺周”的主题。

  比如,首届创新设计学院展览现场,像是一个未来世界:用声音和生物影像表现出数据对生物基因序列的影响,用回收的塑料瓶盖设计未来的跑道……今年,创新设计学院410名本硕博毕业生以“日新·共富”为主题完成了183组作品。

  比如,设计艺术学院首次尝试将毕业展真正融入商业空间,全部本科学生的作品在“天目里”这个火爆的艺术商业公共场所亮相。

  跨学科的交织,展览空间的不断延伸,让“青艺周”的维度更加多元,见证着青年艺术家与时代、城市、大众的融合。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谁也没想到,一所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展,会一步步走向全城——

  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将校园作为展览的大平台,所有科系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作品同时在校园内集中展示,以“毕业展示周”的形式全面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开创艺术学院先河。

  2019年起,毕业展冲出学校围墙升级成为“青艺周”。今年,将持续到6月12日的“青艺周”,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校展演的基础上,联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同步推出线上毕业展,线下涉及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西湖美术馆等8个场馆,共同打造一场全城青春艺术盛宴。

  “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接下来,“青艺周”还将全省布点,共同打造省域“艺术地图”,进一步释放能量。

  全城共享的艺术展 都市更有文化气息

  这场走向全城的展览,意义非同寻常。

  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青艺周”是他们第一次面向社会的展示。通过这个平台把教学成果直接分享给社会,除了与城市共情,更像是一次“教学大检验”。一些创意通过“青艺周”展出后,孵化催生成新项目,服务于城市的发展。“高校是艺术第一教育现场,除了创造美,还要为社会创新提供重要动力。”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

  对杭州这座城市来说,“青艺周”也成为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

  疫情之下,艺术的能量可以有多大?去年的“青艺周”,线下共有30万人次观展,线上各网络平台的播放量累计达到5.8亿人次。今年的数据还未统计,但线下主要展馆预约几乎每日爆满,线上关注度持续升温。

  “青艺周”还将常设展地点从院校延伸至公共场所,社会美育也由此得以在更大范围实现。武林、西湖、之江、大运河、良渚……在杭城各个角落,通过“青艺周”,艺术走进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这几年的‘青艺周’,再忙都要带孩子来看,这样的展览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一名观展的女士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艺术和城市正在互为成就。每年考试季,数万考生奔赴中国美院等艺术院校,成为杭城的一道特殊风景线。这座城市更是随处充满艺术气息: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艺术展览、高水准的剧院演出和音乐会、未来社区的想象和规划……都有着来自艺术院校年轻人的身影。作为一座具有创新气氛、青春气息、未来气质的创意城市,杭州也给予了艺术和艺术院校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强烈的关注度。

  “青艺周”在这个初夏展现了特殊的魅力,汇聚青年人才,贡献文化力量。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这场艺术嘉年华何以风靡杭城 2022-06-12 24355076 2 2022年06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