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
擦亮生态绿色的底子
本报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王洁 邹鲁尊
【闪亮时刻】
2019年11月1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
擦亮生态绿色的底子
本报记者 顾雨婷 通讯员 王 洁 邹鲁尊
【亲历者说】
炎炎夏日,嘉善县西塘镇祥符荡变得更有韵味。湖畔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尽显江南诗意。一条约1.5公里长的中兴路,将3400亩祥符荡水域分为南北两片,这是颜涛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
颜涛就职于嘉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这两天,他刚把办公室搬进祥符荡。虽说开窗能欣赏湖景,但他更愿意实地走。“今年我们将迎来示范区嘉善片区‘三年大变样’的期终大考。”颜涛说,他手头有4个正在推进的项目,都在祥符荡周边,其中2个要赶在6月底完工,示范区嘉善片区的发展令人期待。
2019年11月1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其中,“两区一县”里的金泽、朱家角、西塘、姚庄、黎里5个镇被划为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先行启动区要率先建设、引领示范,要蹚出一条新路来,这对各地的干部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先后两次参与示范区现场会筹备工作,颜涛是示范区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深知“生态绿色”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打开“先行启动区”区域图,只见以淀山湖为中心,元荡、汾湖等湖泊串成一条“蓝色珠链”,淀山湖往南约10公里的祥符荡,正是“蓝色珠链”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可初见这颗“明珠”时,颜涛有点傻眼。一条小村道蜿蜒而入,四处杂草丛生,东一块西一块的水田杂乱排布,甚至令人瞧不清远处湖泊的模样。改变源自示范区的探索。两年多来,仅在生态保护领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已经形成8项制度创新成果,包括跨域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实施机制,跨域水体联保专项方案,跨域水体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等。
目前,祥符荡正在实施清水工程,通过沉水植物、水生动物恢复工程和种植辅助,恢复祥符荡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工程完工后,水质部分指标将达到地表水Ⅱ类,水体透明度总体平均达到2米。
祥符荡畔,“一叶扁舟”踏浪而来。那是示范区嘉善展示馆项目,建筑造型犹如一叶扁舟,结合层叠的水景,仿佛下一刻便要启航。眼下项目主体施工已完成,正在紧张地进行内部装修和展陈布置。颜涛一手指着施工图,一边为我们讲解:“屋顶装上了光伏板,主体采用胶合木框架结构,还运用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节能材料和建造工艺。”项目将作为示范区3周年的主会场,集中展示示范区5个“重大”建设成果。这是一体化示范区践行“低碳节能、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嘉善今年主推的2个示范区重点项目之一。2021年12月,嘉善县发出示范区嘉善片区3周年建设动员令、启动示范区3周年“138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总投资超700亿元的20个标志性项目。
擦亮生态绿色的“底子”,还要注重产业发展的“绿色”。2020年,示范区“两区一县”率先跨省域制定了统一的产业规划、项目准入标准、企业登记标准。这一系列的标准和举措,让三地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产业导向上达成共识。
项目落户有门槛。如今的祥符荡,已经透出了“科技范儿”。离开示范区嘉善展示馆项目现场,颜涛又带着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另一个项目现场——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项目。项目现场主体已全部完工,76.2亩土地上已先后落户了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纳米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未来数字创意实验室、浙江大学未来食品实验室、浙江大学未来健康实验室、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未来将围绕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目标,构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培育孵化等为一体的创新生态。
一体化的红利,让示范区三地居民越来越像一家人:开通8条跨省公交线路,异地就医全域结算免备案,85家医疗机构一卡通行,三地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两年多来,在规划管理、生态环保、要素流动等领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出了78项制度创新成果,包括跨区域统一的规划建设导则、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金融十六条”、跨域“一网通办”等多个方面。示范区经验正走向全国,为长三角全域乃至全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示范带动作用。绿色发展,“绿意”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