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杭州拱墅:高质量保护传承大运河非遗

徐子胭

  梅子青青,江南时雨。

  船声在运河上回荡,婀娜绿柳铺展在道路两旁,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烟青黛瓦。古街旧巷、名胜古迹、传统习俗、人文传承,积淀出杭州市拱墅区丰富的非遗资源,这条南来北往的古老运河正以全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6月9日,2022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系列活动——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市拱墅主场启动仪式在北戏楼传统工艺工作站举行。活动发布了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创建区LOGO和文化标识,上线数字非遗藏品,以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擦亮大运河非遗转化与传承的“杭州样板”与“拱墅经验”。

  以文化铸灵魂

  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

  水是大运河的血脉,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随着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千年古韵在繁华胜景中奏出新时代的强音,大运河“活”起来了。拱墅区作为大运河南起点,早在1997年就在全国率先以城区名义提出保护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二十余年如一日,该区厚植拱墅文化基因,在城市发展中留住根和魂。

  拱墅区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半山立夏习俗,国家级6项、省级16项、市级31项、区级131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拱墅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积淀,体现着拱墅人的文化传承脉络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拱墅的使命和担当。

  日前,《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和《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正式印发,拱墅区也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实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举措。

  于是人们看到——

  大运河文化艺术中心、运河大剧院等文化地标精彩亮相,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杭钢旧址公园博物馆等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历史街区、社区文化家园、非遗保护基地等星罗棋布,半山立夏节、创新设计营、非遗少年说、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大运河庙会、指津·非遗谭等精品活动璀璨绽放……百姓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拱墅立体式、多维度的非遗整体性保护成效不断彰显。

  在立体保护之外,以运河为轴,通过博物馆群落、运河非遗体验点、非遗传承展示基地、非遗展厅以及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串珠成链,拱墅区已然构建了一个非遗的传承展示网络,弘扬非遗当代价值,为大运河文化惠及百姓提供可玩、可品、可研、可感知的场景。

  以创新求发展

  注入非遗传承新动力

  非遗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非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文化要走进现代生活,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其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拱墅始终坚持“鲜活+精致,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城市非遗保护特色,通过“非遗+社区体验”,提升百姓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为此,拱墅区政府不但每年拨付非遗补助经费,组织传承人研培活动,还积极举办非遗主题会展、论坛、创新设计大赛,内外驱动齐发力,提高传统手工艺的“产品力”。近年来,该区更是以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为载体,系统性探索现代城市非遗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批复成立,围绕“三平台四中心”的功能定位,整合周边覆盖全国的特点,从推进非遗产品展示展销、非遗项目创新转化、非遗研究成果发布、非遗人群交流研讨、非遗研学教育研究、非遗 IP研发等工作入手,振兴传统工艺。

  当人们还在为疫情冲击之下的老字号担心时,在工作站运营下,不少老字号迎接挑战,做好资本和销售两篇文章。以“传统非遗”王星记为例,2021年,工作站以宋韵文化为主题,将中秋、宋韵和扇有机结合,打造了“宋韵花影”礼盒,销售额达80万元。此外,王星记与腾讯动漫《狐妖小红娘》展开跨界合作,限量纸扇产品一经推出,早早售罄。这些出圈的跨界合作,让老字号不但“活”下去,而且一直火下去。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拱墅区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课题研究,研发小学阶段非遗教育课程《浙里的非遗》12册,联合学校建设“一校一品”培育特色化区域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目前已有20余个非遗项目在各学校生根发芽,成为特色品牌,深受同学和家长喜爱。

  除了做到小学非遗教育的课程化、体系化,拱墅区还不断邀请名家入驻,打造驻场式校园工作室与专题博物馆。如木版水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魏立中与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合作,建成了全省首个浙江十竹斋版画博物馆,这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进校园的首个专题博物馆。

  此外,传统工艺工作站还联合高校开展“一河串百艺”创新设计营活动,以天竺筷、青瓷、铜艺等非遗项目为重点,进行非遗产品创新设计,并落地生产。一手牵着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一手牵着政府、企业和高校,传统工艺工作站以“非遗+”的保护模式,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和运河文化焕发夺目的光彩。

  以旅游谋特色

  锚定多元融合新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以“非遗+旅游”为创新抓手,拱墅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春走大运、夏品民俗、秋逛庙会、冬赏花灯”的拱墅运河文化四季歌逐渐形成。

  从拱宸桥沿着运河散步,西湖琴馆传来阵阵宋韵之声,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知味观等杭州老字号的文创产品有质感、有温度、有趣味。观光之余,游客可以体验箍桶、纳鞋底、编竹篾等传统市井项目,还能再到老开心茶馆喝喝茶、听听曲艺。

  “小锣一敲唱开场,今朝唱点啥名堂。”驻场的是小热昏第七代传承人俞康发,他语言风趣逗笑,观众不时爆发阵阵掌声。据悉,这类文化惠民活动在老开心茶馆和传统工艺工作站一年举办200余场,活动场地也全天候开放。

  未来,拱墅将新建投用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祥符桥和运河湾历史街区、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一批新的文旅设施,进一步提升非遗旅游感知度。

  见证千里通波,感悟世间况味。拱墅深知运河非遗在文化自信、价值认同中所能发挥的独有作用。当历史遗产与“共富之窗”隔水相望,拱墅正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以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彩绘高品质共同富裕“实景图”。

  (图片由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杭州拱墅:高质量保护传承大运河非遗 2022-06-09 浙江日报2022-06-0900004;浙江日报2022-06-0900011 2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