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杭州西湖街道:以文化的力量造福人民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进数字文化建设,高标准打造三大文化高地,以文化的力量造福人民:弘扬龙井茶文化,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厚植红色文化,让党的根基更稳固;繁荣群众文化,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位于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禀赋得天独厚,为西湖龙井茶一级核心保护区域。街道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龙井村等9个行政村、6个社区、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3万余人,其中农民占1/6;拥有茶园8000余亩、山林5万余亩。

  南方有嘉木,只等凤来栖。西湖龙井茶的文化魅力独具一格,许多热爱生活的人们都乐意被吸引,直接带动了西湖街道的茶叶、民宿、农家乐、康养等富民产业。2021年,西湖街道的茶叶总产量191吨,产值2.6485亿元。民宿385家,收入约2.1亿元。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征程中,西湖街道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高标准推进全域人文环境创建,“龙井茶文化、红色文化、群众文化”三大文化齐头并进,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精神富有,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龙井茶文化 让“金叶子”更闪耀

  一片“金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翁家山82岁的茶农孙小毛说:“我的收入都来自茶叶,来自西湖龙井茶,它告诉我有付出就有收获,它也是我的精神寄托。走在茶园里、坐在炒茶锅前,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像孙小毛这样的茶农,在西湖街道还有很多。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著称于世,无论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都以饮一杯明前龙井茶为幸。地处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的西湖街道,聚焦西湖龙井茶文化,与时俱进,广结善缘,汇聚各方的智慧和爱,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的茶文化窗口。

  《采茶舞曲》,是表达西湖龙井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1957年夏天,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到梅家坞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茶区生产及茶农生活的民歌《采茶舞曲》,其中“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釆到月儿上”两句,周总理亲自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采茶舞曲》选入“世界民歌教材”,这是我国历代茶歌茶舞得到的最高荣誉。《采茶舞曲》,让中国龙井茶文化名扬世界。

  电影《龙井》,是弘扬西湖龙井茶文化的点睛之笔。

  2019年10月,首部以西湖龙井茶文化为背景、以千年古村落西湖街道龙井村为主拍摄取景地、由西湖街道辖区茶企投资拍摄的电影《龙井》,在龙井村“十八棵御茶”景点举行开机仪式。

  影片根据作家古兰月女士的同名小说《龙井》改编,以西湖街道龙井村为背景,紧扣西湖龙井茶,寻根溯源,讲述千年茶文化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三段因茶结缘的唯美爱情故事。

  影片入选建党百年全国30部民族电影,呈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和西湖龙井茶的魅力。

  “远处的双峰,像两柱清香……醒来的茶树,换上春的衣裳……”今年的春茶季,双峰村的茶园里,时不时回荡着这段优美的旋律。它就是《人在草木间》,双峰村自己的茶乡民歌。

  2021年,居住在双峰村的作曲家孟庆云,欣然为王水法作词的《人在草木间》谱曲,并请周旋演唱。2022年,《人在草木间》登上央视戏曲频道,成了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茶乡新民歌。

红色文化 让红色根基更稳固

  2021年,围绕建党100周年,西湖街道开展“家门口的党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心打造了“绿色梅坞”“红色栖霞”“情满龙井”等十条红色文化专线,做好红色旅游和绿色茶乡有机融合文章。并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为共同富裕注入红色动能。

  绿色梅坞,是一个温暖的故事。1957年至1963年间,周总理5次到访梅家坞。从梅家坞村周恩来总理纪念室,到卢正浩茶庄非遗体验点,一路都能感受到周总理关心梅家坞村茶叶生产发展的情怀。2021年,“绿色梅坞”红色专线入选 “西湖西溪红十景”之一。

  红色栖霞,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位于西湖街道栖霞岭社区的“红色栖霞”,途经栖霞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岳王庙——黄宾虹纪念室——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栖霞岭馆区——续范亭尽此一报题刻——辛亥革命烈士敖嘉熊墓旧址。整个路线,让人全方位感受红色力量。

  情满龙井,是一份永恒的深情。位于龙井村的“情满龙井”景点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视察龙井茶产区的珍贵历史照片,有十八棵御茶、乾隆下江南、千年古村落的变迁故事。

  如今,西湖街道无处不在的红色文化,已转化为干部群众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巨大动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西湖街道就建立了30个大网格570个小网格。在今年的春茶生产期间,梅家坞村就以党建网格为单位,分片区地对沿街经营场所和农户赋场所码,在把景区开放式的村社管控起来的同时,全力保障春茶的顺利生产。

  为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西湖街道以党建网格为基础,把党员身份职责公示上墙,推动了基层治理和民生实事落实。如双峰村,结合村五星家庭评比,网格党员户身份上墙,亮明党员身份,不仅提高党员荣誉感,还时刻提醒党员牢记使命担当、做表率、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为发挥干部的先锋作用,西湖街道还开展“书记大比武”活动。通过龙井茶保护、村社基层自治、红色文化打造、迎亚运管理等方面的擂台比武活动,基层村社间比学赶超氛围日趋浓厚。

群众文化 让百姓创业更快乐

  西湖街道始终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共同富裕的要务。把握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机遇,通过数字资源赋能,探索非遗传承、传播新模式和新路径。通过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社区文化家园、农村文化礼堂,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推进“三团三社”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民俗传承活动等,不断繁荣以创业为核心的群众文化。

  《采茶舞》,代代传承。1995年,梅家坞村民根据《采茶舞曲》,自创了《采茶舞》,传承跳唱至今。婆婆跳不动了,媳妇接上班,现有队员12人。2009年,中央电视台录制梅家坞妇女跳《采茶舞》。2013年4月,参加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节目现场录制。

  《桂花雨》,香飘名扬。2009年,西湖街道挖掘“桂文化”,组织三台山社区、满觉陇村联合创编舞蹈《桂花雨》。多年来,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桂花雨”一直在群众中唱着、跳着。

  茶农年画,描绘共富。今年4月20日,西湖街道承办了首届(翁家山)全国茶农年画创作培训班暨年画创作座谈会。首期在名胜区招收20名学员,以艺术为载体激活乡村资源,展现新时代杭州茶农辛勤种茶制茶、匠心传承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以茶创富的故事。

  二代回归,生机勃勃。据统计,截至5月底,西湖街道已有200多位“茶二代”当家,近2700户茶农中有10%“掌柜”换了“新颜”。茶二代当家,带来了新技术、新气象:

  御唐茶叶公司,与电竞俱乐部合作推出冠军茶,上直播平台带货,玩转抖音、淘宝,2021年营业额比2020年增长了146%,2022年春茶开采前,订单已逾百万;正浩茶叶,秉持“人至诚·茶至臻”的理念,匠心做好茶,成功运用了西湖龙井茶电商销售模式;天目里茶集市,满觉陇村的“茶二代”展示西湖龙井茶的炒制过程,每天围满了观众。

  未来已来,任重道远,以文化的力量,造福人民。这是西湖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解答共同富裕时代课题的答案。今年3月,西湖街道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四期“村村都有茶窗口,家家都有茶艺师”培训,普及茶历史文化、培训茶冲泡技艺、传授茶品鉴知识,培育一批明历史、懂知识、会专业的茶文化传承人,打造面向大众的茶文化展示窗口。

  专家点评——

  西湖街道成为2022浙江省共同富裕创新案例贡献地之一,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的意义在于生动地验证了一个常识:文化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在我看来,西湖街道的文化,核心是龙井茶文化。正因为有文化,龙井茶在茶行业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众所周知、受人喜爱的品牌,获得了高附加值,带动百姓致富。

  龙井茶文化,灵魂是历史。杭州的产茶史,可追溯至唐代,陆羽《茶经》载:“钱塘(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到北宋,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下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种茶制茶的最早历史记载;苏轼常与辩才品茗吟诗,他手书的“老龙井”匾额至今还在狮峰山上。清代,乾隆皇帝四上龙井,题写六首龙井茶御诗,亲封“十八棵御茶树”,西湖龙井逐渐享誉中外。

  龙井茶文化,难点是工艺。作为中国风土农业杰出代表的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而闻名于世。龙井茶卓越品质的形成,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要归功于独特而精湛的炒制技艺,俗语说:“龙井茶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一斤龙井茶一般需要约3.6万颗幼嫩芽叶,经过摊放、抄青、回潮、回锅等八道工序。

  龙井茶文化,关键是人才。西湖街道现有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区级非遗传承人5名;西湖龙井茶文化体验、炒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15名。

  为了后继有人,2021年夏季,西湖街道精心组织了西湖龙井茶年轻人炒制技艺集训班,效果很好。“80后”学员100人,占全部116名参训学员的86%以上。学员们格外珍惜这次实战学习机会,不惧烈日炎炎,特别是克服200多度炒制高温等困难,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15天的集训整体到课率98%以上,认真学习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精神可嘉。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决定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序言结尾,有这么一段话,深情讲述浙江启动这项工程的初心——“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谨以此,和西湖街道共勉之!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刘培林教授)

  (本版图片由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杭州西湖街道:以文化的力量造福人民 2022-06-07 浙江日报2022-06-0700008;浙江日报2022-06-0700011;浙江日报2022-06-0700012;浙江日报2022-06-0700017;浙江日报2022-06-0700026;浙江日报2022-06-0700016;浙江日报2022-06-0700030 2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