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新职教

从率先成立产业学院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

  走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经院)西门,印有“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字眼的厂房引人瞩目。厂房里,几位学生正身着蓝色的工服认真检修着汽车,俨然已是一副“职业能手”的模样。

  既是对外营业的实体,又是学生锻炼技能的实训场,该产业学院让人们得以看到浙经院产教融合大图景上的“一角”。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产教融合则是职教类型教育的必然要求。”

  正如浙经院校长邵庆祥所言,从2005年与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开展紧密合作以来,双方积极拓宽校企协同育人的维度和产教体制机制的深度,创造性提出了“产业学院”的理论框架,并率先成立了“产业学院”,开启以共建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一系列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产教融合创新之路,为中国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高职标杆、浙江方案、中国经验。

  初步探索:

  率先成立“产业学院”

  2007年2月10日,浙经院与物产中大集团合作创办物流产业学院。这是我省第一次由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育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浙经院走在全省前列的产教融合发展道路,也由此拉开序幕。

  有了产业学院这个载体,浙经院便能够充分利用物产中大集团这个产业优势,实施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于是,课堂也被搬到了企业的流水线上。企业安排“实战”岗位和有经验的技师培训在校生,使学生接受“真刀真枪”的培训,从而系统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顶岗作业。

  同时,为了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物产应用型人才,学校创新开展“物产示范生”培养模式,这是对“订单式”培养的改进和扩展。据悉,学院每年春季从大一学生中选拔“物产示范生”,并开展小班化教学,施行“双导师制”,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概念,增强实践能力,达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示范生毕业时,将按计划被推荐到物产中大集团成员企业就业。

  2007级国贸专业的学生何教、2009级计算机专业的陶洋都曾是浙经院的“物产示范生”,毕业后便直接进入物产中大集团工作,现在已是企业中高层骨干。

  “入学第一年我就到物产金属公司参加了夏季实习,这些经历为自己后续的毕业面试、笔试进行了提前预热,等我的同学开始毕业实习、找工作时,我已经到物产金属公司正式上岗工作了。”何教说。

  “在校期间通过‘物产示范班’学习最新产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文化内涵,使自己在具体的工作内容、知识应用、人际关系上面得到全面提升。”陶洋说。

  目前,学校已共建校外实训基地76个、产业学院4个,共育物产中大示范生760名,重点推进了4个重点专业建设,形成综合实践项目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各4套,打造示范课程47门。

  推进与改革:

  从“嵌入式”到混合所有制

  从何教和陶洋的发展轨迹上,我们能依稀看到浙经院在产教融合创新之路上蹄疾步稳的身影。

  何教说:“我现在在物产中大欧泰有限公司负责纺织业务。工作几年后又回到母校,作为企业中层骨干参加领导力培训项目,借助产教融合平台学习如何管理,这些系统化的培训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造了一个加速通道。”

  何教口中的平台便是由浙经院打造的企业学院。2011年,浙经院抓住物产中大集团进入世界500强的契机,校企共同筹建和运营浙江物产管理学院,实现高职服务功能在企业的有机“嵌入”,开发了从新员工、初级经理、中级经理、高级经理等八大管理培训体系,为集团2万多名员工提供系统化的组织学习方案和服务。学院共带动浙经院50余位教师参与研发授课,研发转化集团本土课程100余门,与集团合作研发应用型课题15项。可以说,“嵌入式产业学院”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级阶段之上的又一次创新,扩大了教育服务功能,真正解决高职服务能力低、服务机制粘性不强、服务内容同质化等问题。

  当然,浙经院改革的步伐并不止于此。2019年,浙经院与物产中大、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出资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物产中大国际学院,建立“协同共生、上下一体、职责明晰”的混合所有制机制,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开展校企共同育人、共担责任的机制新突破。物产中大国际学院是高职股份制改造产业学院的一个创新样板,产与教也在这里有了更加深度的融合。

  陶洋说:“我现在是浙江物产中大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后,我返回母校通过物产中大国际学院党支部书记培训、‘领鹰计划’等培训,提升素养,补足管理短板。”

  “学院的功能主要是举办企业管理培训、党建培训以及硕博培训,因此每一天这里都是人声鼎沸。”物产中大国际学院副院长李弟财说:“其实国际学院更像是一个大型的中转站,学校的理论知识能在此处向各个企业、各个党支部传播,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党风建设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又能被带回到校园课堂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老师毕晓东说:“通过参与国际学院的数字化时代企业信息安全项目课程,能让我更加精确的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结合行业发展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省赛一等奖和国家级荣誉。”

  据悉,国际学院已服务物产中大集团成员公司350家、涵盖了集团上下游产业链,服务近70家国有企业党组织,基层7000多个党支部、15万名党员。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这一举措进行了制度的固化,浙经院将继续深化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打造更多更具有辨识度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浙经院党委书记骆光林说。

  改革之路还在继续,产教融合模式也在浙经院得到不断完善。3月22日,浙经院与浙江省物流协会共建浙江省物流产业学院(研究院),将有力推动我省物流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这是学校在“33521”模式下的一次重要实践。2020年以来,学校持续深化校企协同治理体系改革,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点的“精准三定位、贯通三层次、强化五服务、优化两治理、融入一生态”的高职院校定制化、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简称“33521”模式),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国际输出五位一体的全价值化、全体系化服务,主动融入产业生态,推动学校教育服务由公共性和同质化向灵活、快捷、个性化的集成式教育服务转型,为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图片由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浙江日报 新职教 00019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的创新之路 2022-05-26 浙江日报2022-05-2600007;浙江日报2022-05-2600011 2 2022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