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镇:努力建设均衡富庶发展典范小城镇
金汉青 陈 康 张 峰
四明山麓,黄泽江畔,嵊州市黄泽镇便坐落于此,秀色彰显,风姿绰约。这里是特色产业创新之地,机械、链轮、纺织等特色工业带动了实体经济和虚拟市场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这里是文旅融合的特色名镇,仿古木雕、戏具服装等文化产业焕发生机,农旅、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黄泽镇致力打造“绍甬一体化”先行区桥头堡,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聚焦经济发展实力、综合承载能力、居民生活品质、城市个性魅力等全面提升。
量质齐升
产业空间载体再优化
51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5.77亿元,同比增长34.3%。新产品产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2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9.16亿元,同比增长37.6%……过去一年,黄泽镇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夯实。
顺应数字化改革浪潮,黄泽镇制造企业积极谋求从制造到“智造”的全面升级,发展红利正持续释放。
位于黄泽镇的浙江大明制冷是国内领先的制冷压缩机制造企业。在该公司斥资近亿元建设的新厂区,与蒲惠智造合作引进数字化管理系统,各小组生产线根据终端面板即可进行日常任务的作业,数据实时汇总,实现销售、生产、采购等所有环节全程无缝管理,工厂管理获得了系统性的全面提升。
数字化改造正成为黄泽镇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黄泽镇深入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增动力,精准施策稳住经济基本盘,争先创优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不断打开经济发展新格局。5年来,黄泽镇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出让工业土地425亩,完成重点项目建设16个,1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并投入使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累计达到1.16亿元,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成功培育“下升上”7家、“小升规”35家。
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的同时,甬金高速、527国道、312省道等对外交通设施优势开始显现,黄泽镇正充分承接大湾区、中心都市圈的溢出产能,以三足鼎立之态描绘黄泽经济发展的蓝图,大力发展和集聚产业链,加大技术专利和先进装备的引进力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为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战略做好布局。
“艺”“业”完美
融合夯实致富路
江南小吃嵊为最,嵊州小吃看黄泽。近年来,为打造名副其实的美食小镇,黄泽镇绘制美食旅游地图,先后启动了“十百千亿”工程,结合黄泽老街及丰泽广场中国嵊州小吃城等平台建设,打造源头式美食基地,打响“嵊州小吃看黄泽”的品牌效应。小吃也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增收致富的机遇。据统计,黄泽的小吃从业者近2400人,年产值超亿元。
除了小吃产业,活跃在这方土地的人们还把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和古老技艺发扬光大,成就“艺”与“业”的完美融合。
嵊州是越剧之乡,黄泽镇通过产业引导和扶持,让戏剧服装产业也成为文化品牌,除生产戏剧服装外,戏帽、戏剧道具等戏曲表演中的服装服饰应有尽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目前,从业人员达350余人,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黄泽竹编和仿古木雕同样闻名遐迩。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竹编和仿古木雕也逐渐朝着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并走上产业化,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光彩。
黄泽镇正以县域副中心型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创建为契机,紧扣四明山山水美景、民间特色美食、非遗文化等资源,围绕“美景、美戏、美食”探索开展全域旅游工作,提升带动力和辐射力。
红色+善治
描绘基层治理新蓝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党建统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为着力点,黄泽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黄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截至今年4月,黄泽镇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8.4万元,同比增长120.3%,其中8个村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黄泽镇率先探索“企村携手帮促共富”的结对新模式。该镇建立了工业网格与村级网格结对的“两网融合”机制,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破解“输血不造血”的传统结对模式弊端。
黄泽镇率先擦亮“五廉并举提质增效”的清廉建设新名片。全力推进“一镇一品”清廉文化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清廉元素,梳廉脉、编廉文、演廉戏、铺廉线、建廉村,打造清廉文化特色品牌,营造全民崇廉、尚廉、守廉的氛围。
黄泽镇率先实施“数智引领高效闭环”的土地流转新路径。依托“浙里兴村共富”应用平台,紧抓“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契机,精简、高效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目前全镇已有10个村通过该路径顺利流转闲散土地1250亩,整合连片租赁给种植大户,提升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
民生连民心,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赛道上,黄泽在民生福祉上持续发力。去年,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7个专业执法部门入驻黄泽综合执法队,所有执法人员合署办公。由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的综合执法队队长负责对执法人员统筹调配、统一使用,建立运转顺畅的集中办公制度。“一支队伍管执法”,解决了困扰乡镇基层治理多年的多头执法、分散执法和执法扰民等弊端,集镇管理也得到较大改善,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