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红船起航——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的背后——

穿越百年历史 唤醒红色记忆

  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

  步入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我们轻轻揭开尘封的历史,感知变革的脉动,回望一代人的选择。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在奔流不息的浪潮下,在惊鸿一瞥的瞬间里,我们忆起了那颗闪亮的初心。

  5月18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红船起航——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斩获该奖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其余7家业界翘楚单位。在一众精品展中,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红船起航》何以脱颖而出,成为精品中特别的存在?

  策划一场展览,犹如打磨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们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探寻成就这抹“特别”背后的故事。

梦回1921

一场对历史的严谨复刻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一个觉醒的年代。

  南湖革命纪念馆二楼展厅正中,按照1∶1比例复制的红船模型静静停泊,恍然间,我们穿越回了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1921年8月,在上海遭遇危险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分批来到嘉兴,在嘉兴女儿王会悟的带领下,登上事先约好的画舫。正是在这艘小船上,代表们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载入史册的名字——红船。

  小小的红船,摆渡了暮霭沉沉的中国,一百年前船上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回荡。敬畏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红船起航》是一场对历史的严谨复刻:经历3年筹划、6个月闭馆重妆,南湖革命纪念馆对文物史料全面收集、深度挖掘,做到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有出处,所有地图,都经过国家测绘局的审核把关,体现权威性和准确性。

  “展馆自2020年12月开始改版施工,2021年5月底基本完成。我们改变了单一的、线性的叙事方式,以期通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使参观者有所获、有所悟。”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说。

  求真务实的作风,体现在点滴细节中。展馆中一处按照原貌1∶1复制的巴黎公社墙,连石块结构、墙面纹理都与原版一模一样;原本陈列的嘉兴站火车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样式,这回被替换成了1921年沪杭线上的火车头样式;陈望道在义乌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中,原本的一间小茅草棚也在经过考证后调整成了两层小楼……

  用精益求精铸就无悔匠心。布展中,有一组照片至今仍被工作人员津津乐道。“我们仔细翻阅了留存在俄罗斯的共产国际档案,找到了杨明斋的照片。”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张一说。在此前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展区展出的58名早期党员中,缺少北京的吴雨铭、长沙的陈子博和上海的杨明斋3位党员的照片。

  十余年来,南湖革命纪念馆集嘉兴众多党史专家之力,不断搜寻这些早期党员的照片,一次次走访他们工作过、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如今,陈子博和杨明斋的照片已经找到。“吴雨铭的照片还在努力寻找中,但我们不会放弃。”张宪义说。

  一组数据折射出南湖革命纪念馆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神圣感和责任心。这次展馆改造,仅文物实物、史料就从原来的800多件增至1135件。

品悟真理之味 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

  “在我的老家嘉兴,离火车站不远,有一个南湖,我们也可以在那里租船游湖开会……”展厅中,一对穿着上世纪20年代样式服装的年轻人的对话吸引游客驻足。这是由纪念馆讲解员郑皓和李怡婷扮演的李达和王会悟,结合展馆场景,正现场演绎百年前的情景。

  如何摆脱刻板的展览形式,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党诞生的地方,将红色基因的故事讲得更加触动人心。”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说,这次改版,纪念馆立足发挥好展览语言的表达优势,并结合高科技手段、多维影像与数字化手段,使参观者有更直接的“浸入式”参与感。

  唯有出新,才能出彩出色,才能抓住更多游客的眼球。这出由纪念馆讲解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沉浸式话剧——《听王会悟讲一大故事》,便是对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出的探索。

  这样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随处可见。不仅是这一出话剧,“红船”模型展区同样带给每一位参观者亲临其境的体验。在这里,幻影成像技术,加上声、光、电效果,参观者能看到南湖湖水粼粼波光,能看到天空随着日夜交替产生光影变化,还能看到一大代表们在船舱中开会的场景,连他们的细微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位参观者都仿佛“化身”会议亲历者。

  据统计,改版提升后的展陈面积共5620平方米,涵盖各种场景26处、雕塑6组、绘画8幅、音视频42个。除了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沉浸感,提升后的展览还添加了互动元素。漫步国际共产运动展区,《国际歌》的旋律慷慨激昂,在耳边缓缓响起,展览集纳的300个不同版本《国际歌》让听者有了更广泛的听觉体验。

  让可听可观可感成为现实。三楼展厅,游客可以化身“两弹一星”总指挥,在操作台上操作按钮,控制原子弹起爆和氢弹发射。伴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倒计时报时声,透过操作台前的发射动态观景窗,就能看到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效果。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场馆提升改造总设计师井旭看来,“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形成思想的冲击力”,正是新展陈的应有之义。

  “纪念馆使用准确的历史符号与历史场景、高科技手段、多维影像与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演示空间,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全过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通过展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希望参观者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在熟悉的内容环境中感受高品质的全新艺术氛围。”井旭说。

  一些细节值得探究。为了让内容与设计、经验与创意充分融合,整个纪念馆的空间结构有所改变,展线长度从800米增加到921米,展柜前的玻璃都换成了低反射玻璃,展品的细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重温初心使命 一种累代赓续的精神传承

  历史的烟云,不会因岁月冲刷而轻易消散;精神的丰碑,只会在时间流淌中熠熠生辉。

  震撼,是参观者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展馆里,在60本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语种的《共产党宣言》前,嘉兴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晓萍被深深震撼了:“《红船起航》主题展将会是南湖畔一本厚重、鲜活、可亲的红色教材。”

  其中,一本蓝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被单独陈列开来,这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作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该版本出版于1920年9月,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也是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由陈望道翻译,为广东一位老党员捐赠。

  南湖红船,承载着一群年轻人的理想。“红船精神”,对于嘉兴青年来说,更是一串独一无二的精神密码。

  在一张抗疫照片前,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嘉兴市第一医院团委副书记虞超勤久久驻足。思绪仿佛回到了2020年2月,她启程奔赴武汉战“疫”,49个日夜,虞超勤和嘉兴市援鄂医疗队队员们一起,先后转战黄陂方舱医院、江夏日海方舱医院和袁家台方舱医院,那时,她是嘉兴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在武汉的经历,成了她人生中难以忘却的重要记忆。

  南湖革命纪念馆三楼的展厅里,陈列了许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容,有图片资料,还有嘉兴援鄂医疗队队员捐献的防护服、马甲等。在展览中她再次回顾自己的初心,感慨我们的祖国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越发旺盛强大。

  历史莫敢忘,吾辈当自强。在三楼展厅吊顶,490把军号排成5个方阵。军号的捐赠人董利华,历时40年完成搜集工作,甚至曾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一路搜寻。他说:“每一把军号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一段光辉历程,如今我把它们献给了党,但把英雄的寄托和英雄的故事永远留在心里。”

  翔实、真实的史料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这份累代赓续的“红色宝藏”留给后辈更多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在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塑像前,我们看到红船起航地的使命担当。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重温赤子之心,汲取奋进力量,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红船一样,劈波斩浪、砥砺奋进,奔向光辉的未来。

  (本版图片由南湖革命纪念馆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穿越百年历史 唤醒红色记忆 2022-05-23 浙江日报2022-05-2300007;浙江日报2022-05-2300014;浙江日报2022-05-2300008;浙江日报2022-05-2300015;浙江日报2022-05-2300021 2 2022年05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