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父子许金良、许道行接力守护村民健康四十余载——
卫生站里的“父子档”
本报记者 宋彬彬 万笑影 通讯员 徐潇卓 姚斐帆
晨光熹微,61岁的许金良起身出门,赶往位于桐乡崇福镇景卫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虎啸分中心,给乡亲们看病。不一会儿,他34岁的儿子许道行也赶来了。
10余平方米的诊室里,候诊患者排成了长队。从早上6时许到傍晚17时,一天下来,他们要看将近140名病人。
这对父子的接力坚守,让原本不起眼的卫生服务中心名声越来越响。如今,两人每月接诊量近4000人次,其中,从周边地区慕名而来的患者超过四分之三。
一句承诺
践行了40余载
“你把裤腿卷起来,做个针灸配点中药,过阵子就好了。”“痛风又发了,是不是没管住嘴吃海鲜了?”尽管看病的患者很多,但戴着一副大框眼镜、头发花白的许金良,一直面带微笑、不急不躁,耐心对待每一名患者。
1980年,因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年纪大了,景卫村村委会决定找一名年轻人“接班”,刚高中毕业的许金良成了最终人选。送他去学习前,村里的老书记项千喜对他说:“村里培养你学医,学成以后可不能忘了乡亲们。”许金良郑重地点点头:“我一定会把乡亲们服务好。”
在乡卫生院学习期满后,他便回到景卫村,通过刻苦钻研成为“全科医生”。他最擅长的“平衡针刺”针灸疗法,可以在3秒内快速进针出针。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不少民营医疗机构向许金良抛来了橄榄枝,但都被他婉拒了。而这一切,只因40多年前的那句承诺——把乡亲们服务好。
因为接触的大多是老人,许金良总是不自觉地拉长看诊时间,动作和缓一点,问得仔细一点,交代清楚一点。为了保证每个病人都能看上病,他牺牲休息时间,每天多为病人服务3个小时,41年算下来,“加班”时间大约已超5年。
凭着这份医者仁心,许金良获得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称号。可是,在他的心中,与这些荣誉相比,乡亲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分量更重:“有许医生在,我们心里很踏实。”
别人留不住
儿子总留得住
乡亲们的健康总要有人守护。前些年,眼看临近退休,许金良想起多年前老书记的那句嘱托,开始寻找接班人。可卫生服务中心陆续来过几个年轻人,就是留不住。
一番寻觅无果后,他把目光锁定在儿子许道行身上。
那时,许道行刚高中毕业,她母亲希望他继续深造。而许金良得知桐乡市开设了定向培养社区医生培训班,由桐乡卫校招收100名应届毕业生作为社区基层医生定向培养时,毅然决定送儿子去学习。
2013年,许道行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5年,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他,有机会留在桐乡市区的医院上班,可最终还是决定像父亲一样,回到村里,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如今已被大家称为“小许医生”的许道行,对于当初父亲劝说自己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父亲希望我回来接班,但是他不知道,我从小受他影响,早已从内心接受了这个选择。”
儿子的加入,让许金良又欢喜又忐忑,喜的是工作上有了传承,忧的是儿子能不能坚持住。所以,他时常教诲儿子:“你要是不好好干,那可辜负了乡亲们对我们的信任。”
父子同心
守护百姓健康
为了带好徒弟,许金良让儿子坐在自己对面,给患者量血压、抓药,从点点滴滴开始培养。
起初,许道行并不习惯。他觉得,父亲面对面盯着,根本放不开手脚。
这种不习惯,许金良看在眼里,于是安排儿子单独坐诊。过了几天,许道行发现,每天诊室外面排着的长队,都是奔父亲来的。“那时的我,经常要坐冷板凳。”许道行说。
于是,他暗下决心,在给父亲做好副手的同时,练就自己的真本领,用医术获得患者认可。他一边学习、消化着父亲的中医针灸技法,一边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渐渐地,找他看病的病人也多了起来,大家发现,这位小许医生其实也“有点水平”。3年前,许道行通过全科主治医师职称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医师,现在每个月的接诊量达到1200人次。
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对辖区内数千名村民的健康状况进行排查建档,极其繁琐。许道行主动揽下了这份活,挨个了解慢性病患者的看诊、用药等情况,并逐一录入区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退休后又被返聘的许金良从不服老:“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同儿子并肩作战,用仁心医术守护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