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临平富美之地,照见幸福来临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初夏的临平宛若一首灵动的诗:临平山上,百花盛开、松涛流绡;超山林间,红花檵木和粉白的丝樱交相辉映,处处是景,步步皆画。

  如何在“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历史新方位中持续贡献文旅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围绕“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的总目标,聚焦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优秀文化传承推广、文旅融合水平提升、文旅市场平安有序,全力推动“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同频共振,打开了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精烹文化大餐

做好均衡普惠文章

  作为杭州亚运会重要的场馆所在地之一,近年来,借助亚运办赛的东风,临平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临平体育中心、杭州跑步中心、临平山西运动休闲公园等公共文体设施先后落成,智慧图书馆、“口袋”文化公园等新型文化空间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以“丝绸之路”为设计理念的临平体育中心改建一新后,迅速成为夜幕中的新地标,彰显着江南水乡的柔美与风韵;在国家3A级景区艺尚小镇内,国际一流的大剧院、国内领先的文化馆新馆等拔地而起,印证着临平时尚且现代的城市风范;胜稼公园、桑埠路公园等“口袋公园”赏心悦目,最大限度发挥了街头绿地的环境和景观优势,为居民的高品质生活“添彩赋绿”。

  公众的精神文化载体也在同步扩容。临平全区8个镇街的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特级站标准,是全省唯一一个特级站100%全覆盖的县(区),农村文化礼堂、村(社区)体育健身点实现全覆盖。“在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重要指标中,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4749平方米,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4.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7平方米,今年将新建公共文体+新空间100处,省级民生实事‘十五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项目加速推进,让老百姓享受品质化、便捷化、数智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多元化的文体设施,扮靓了城市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的文化创作精品,滋养着临平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临平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5月25日,在藕花洲大舞台,临平300余名群众文艺骨干以一场“奋斗吧!我是临平人”文艺演出,献礼建党百年华诞,展示临平国家级非遗风采的舞蹈《滚灯人》、获亚洲舞蹈艺术节金奖的《枇杷鼓》等悉数登场,尽情讴歌着临平人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的豪迈气魄,整场演出,线上同步直播吸引了85万余人次观看。过去一年,临平共举办了近200场高品质的藕花洲系列演出,成为临平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品牌。

  让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大放异彩,去年,临平打造出集古韵、时尚、活力于一体的临平国乐节,以高规格的艺术盛宴,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临平正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通过将国乐节打造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家宴’,着力使民族音乐深入基层、服务大众,为群众创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渐成声势的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格调。

  保护开发并重

  文化遗产大放光彩

  临平山平旷逶迤,守望着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古老的大运河(临平段),在时间和空间的静默中,见证了一座城的沧桑和繁荣。玉架山遗址、运河文化、超山梅花文化和谐交融,涵养了临平“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人文气质。临平人深知,让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光彩,便是守住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根脉。

  大运河(临平段)串联起了现代都市、历史古镇、传统集镇和广袤田园。为更好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正式出台后,临平又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致力于打造承古开今、融汇创新的中国大运河南源精彩段、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临平样板,不久后,“碧水环洲,水陆双栖,珠联璧合,阡陌叠翠”的美好景象将点亮运河两岸。

  南面是良渚文化水稻田,西距良渚古城遗址20余公里,良渚文化玉架山遗址公园(博物馆)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项目分为一期遗址公园和二期博物馆。遗址公园以良渚文化为底蕴,将打造为兼具文物保护、教育科普、公共考古、市民休闲的城市文化公园,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张新的临平文化名片。

  临平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42处,拥有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位。临平全面厘清传承底数,通过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筹建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深化文物安全整治攻坚行动,不断优化文物和非遗保护环境。

  在时尚产业高地艺尚小镇,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缎制造技艺等非遗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融合,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在运河街道,大运河美食展示馆、甲鱼科普展示馆等13个展馆特色鲜明,形成了整体性保护聚落,展示着运河名菜名点、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脉。

  非遗载体持续扩容,与“临平区非遗季”、“非遗迎亚运”、非遗“在景区、在校园、在社区、在礼堂——非遗四在”活动等创新活动品牌叠加,临平的非遗“活”了起来,重“鲜”光彩,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擦亮了文化基底。

  文旅深度融合

  释放产业带动效应

  初夏的临平塘栖镇塘栖村,水清岸绿,村舍依依,塘超小径悠悠然穿村而过,游步道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徜徉其中,一派幸福祥和。

  近年来,塘栖村通过“硬件”“软件”一起抓,全方位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迈向新境界,风景迤逦的城市慢行系统和古镇风貌、果园湿地、田园村庄串珠成线。该村通过厂房出租、发展枇杷产业等,实现了集体经济新跨越,去年,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0多万元,前不久,该村顺利入选杭州市第一批共富村,一条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富裕的“塘栖路径”逐渐成熟。

  这只是临平以文旅融合带动共同富裕的典型缩影。在临平,全区共有3A级以上景区5家,省级特色小镇1个、风情小镇1个,省4A级景区镇2个、3A级景区镇1个,省3A级景区村庄10个,临平通过深耕文旅融合,使每个景区逐渐演变为一个产业“强磁场”,2021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69亿元,文旅产业的富民效应不断凸显,点亮了临平人的幸福生活。

  超山风景区将众多建筑名胜、超山梅景与人文创作精品有机整合,不仅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北园,梅林中隐匿着水域楼榭、粉墙黛瓦;东园,一片白梅的浩瀚海洋;从山脚的浮香阁攀登至山顶的上圣殿,一路上,超山梅文化、金石书画文化和禅宗文化交相辉映,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如今,临平正积极推进超山风景区省级文旅IP创建,打开超山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适应消费升级,以创意彰显创新。为进一步提升临平旅游的现代魅力和吸引力,临平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新内涵:举办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运河鱼羊美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打造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时尚旅游产品,设计大运河文化、超山金石文化、艺尚小镇时尚潮流文化等主题鲜明、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并通过完善临平文旅大数据平台,推进“20秒入园、30秒入住、数字旅游专线”等线下场景应用,全面优化智慧旅游体验。

  临平,这片花园般的富美之地,正描摹着一幅时尚与古朴交融、人文与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安放更多人的幸福生活。

  精品线路推荐:

  一、水镇寻芳,探古寻梅之旅

  线路:塘栖古镇(4A景区*广济桥)——塘超小径(塘栖村、丁河村等3A景区村庄)——超山风景名胜区(4A景区*唐宋古梅、梅海盛景)——大运河沿岸(运河街道各3A景区村庄)。

  二、数字经济,潮流时尚之旅

  线路: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艺尚小镇(3A景区*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历史、艺术、瑞丽四大时尚街区)。

  三、水乡寻梦,红色印记之旅

  线路: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临平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何思敬纪念馆(红色法学奠基人何思敬老宅)——超山风景名胜区(4A景区*中国戏剧梅花苑、廉政文化大道、吴昌硕纪念园)——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3A景区*国内首个以文化地理概念为组织架构的博物馆)。

  主要荣誉:

  ※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 浙江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 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对象

  ※ 列入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名单

  ※ 列入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临平富美之地,照见幸福来临 2022-05-18 浙江日报2022-05-1800013;浙江日报2022-05-1800016;浙江日报2022-05-1800020 2 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