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省应急管理厅
守护幸福底色 书写应急为民新篇章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在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只有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才能守住“稳稳的幸福”。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近年来,省应急管理厅持续深化风险防控,坚守安全底线,凝聚防灾减灾合力,以安全之 “稳”保障全省发展之“进”,不断书写应急为民新篇章,守护共同富裕平安底色。

  全面发力数字赋能,风险普查成果集聚初显成效;更加标准更加系统,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再创佳绩;凝聚合力加强预案,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全面开花。如今,具有浙江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画卷正舒展开来。

数智应急

风险普查赋能实战

  浙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台风、洪涝、地质、气象、海洋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面对点多面广的自然灾害现状,摸清底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防灾减灾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浙江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全省各级各部门强化协同配合和举措落实,扎实有序开展普查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3月底,我省已全面完成地质、海洋、水利、气象、地震、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应急、林业等10个行业数据调查采集任务,基本汇集了省市县三级6大类21种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重点隐患、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等详实的空间位置和灾害属性信息。

  浙江风险普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在全国保持领先,但摸清底数只是第一步,必须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数据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普查应用成果,全力推进我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

  省应急管理厅坚持实战导向,组织开发了多层级、全过程的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引擎,是浙江特色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该引擎以杭州市临安区、温州市苍南县两个国家试点地区收集的灾害风险要素调查数据等为基础,融合气象灾害、小流域山洪等动态数据,是一套适用于浙江省山地和平原地区的动态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可预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多个层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综合风险。

  省级层面成果显著,地方层面多点开花。以数字赋能,立足各地实际,浙江数智应急体系初见雏形。

  在临安,这里将风险普查数据一体化纳入“防灾天目”系统,不断扩容自然灾害“数据池”,为精准预测自然灾害、高效组织减灾救灾提供科学保障。该系统不仅可以优化气象X波段雷达、避灾安置场所等项目选址,还可以对山核桃生长期间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做好全程防御指导,护航农业高质量发展。

  平湖以灾害精准防控、高效处置为目标,以数据驱动业务重塑为导向,汇聚跨部门数据资产和各类实时感知数据,完成了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协同应对、灾后评估优化场景应用和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并在防御“烟花”“灿都”台风过程中得到检验。

系统集成 避灾场所全面覆盖

  避灾安置场所是灾害来临时为群众提供临时遮风避雨的港湾。从2006年开始,浙江积极探索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有效增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浙江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级避灾安置场所1.8万余个,其中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1.2万余个,基本形成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个避灾安置中心、村(社区)避灾安置场所服务保障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让避灾群众在这里感受家的温暖,秀洲区今年在全省首推星级避灾安置点建设。食堂、厨房、特殊人员休息室、阅览室、活动室等“一堂一房四室”一应俱全,还有WIFI全覆盖、电脑可上网、休息室有空调、淋浴室有热水器、洗衣机……安置点处处体现着人性化,力争为受灾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这只是浙江省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避灾安置场所已经成为推进基层救灾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有效前移了救灾工作关口。例如在去年的台风“烟花”“灿都”防御期间,全省累计开放2.5万余个避灾安置场所,累计安置87万余人。最大限度减轻了此次台风灾害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浙江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修缮、改造、合建等方式,盘活区域内可用资源,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再上新台阶。县级避灾安置中心主要利用人防疏散基地、体育馆、影剧院、会场、学校和社会福利院等公共建筑物进行建设。乡级避灾安置中心主要利用乡镇敬老院、文化中心、学校等符合避灾要求的公共设施进行建设。村级避灾安置点主要利用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中小学校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有效解决了基层避灾点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经费不足、利用率低、管理困难等问题。

  同时,避灾场所安置管理更加标准和系统。浙江各级、各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村镇避灾场所建设技术规程》《关于加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了避灾安置场所在运行管理、内部设施、物资储备等方面的要求。既统一了名称、标识牌和指示牌,还根据救灾物资的种类与数量及场所所在地区类型,实施差异化管理,确保场所在储备如行军床、应急生活包、防潮垫等基础物资的同时,鼓励各地拓展储备种类以增强场所保障能力。

共建共享 减灾救灾示范引领

  社区减灾是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浙江坚持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完善多部门联动参与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在舟山涂口社区,有这样一个公益社会组织,承担着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工作。2016年,爱鑫社会公益服务中心成立,其中专设应急救援小分队,他们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做成宣传展板和常识口诀,防灾减灾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灾害来临时,社会组织志愿者也积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受灾人群的转移安置工作,有效减轻了社区居民受自然灾害的损失。

  而宁波北仑的高河塘社区则利用辖区内大型企业优势,通过企业捐助建成社区减灾广场,设有宣传教育栏、电子屏、图书室、石书等,并通过辖区十多家当地企业动员100多位员工志愿者参加防灾减灾有关活动。

  广泛动员,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凝聚社区防灾减灾的治理合力,涂口社区和高河塘社区并不是个例。浙江综合运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主题活动、实务演练等多种方式,探索构建广覆盖、全方位、多形式、真实效的社区减灾宣传教育体系。

  在省级层面,以组建省救灾协会为主平台,吸收全省有影响的社会组织为会员单位,目前有100余家会员单位,拥有成员3000余人。在市、县(市、区)层面,要求各地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明确任务,逐级推介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态势。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层面,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综合平台作用,积极邀请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广泛发动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

  同时,浙江坚持把社区内在的减灾能力建设当作社区减灾工作的核心,强化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的能力建设,加强预案管理。截至目前,全省社区、村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明确各类灾害发生时社区和辖区各单位、各居民小组综合减灾任务、目标和责任,适时开展救灾应急预案演练,同步进行预案评估,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以标准化赋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减灾救灾水平。浙江编制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十四五”规划、省应急物资分类指导目录,印发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防台应急物资储备参考标准等政策文件,着力构建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水平。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省应急管理厅
守护幸福底色 书写应急为民新篇章
2022-05-12 浙江日报2022-05-1200007;浙江日报2022-05-1200009;浙江日报2022-05-1200011;浙江日报2022-05-1200015 2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