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工程怎样“抢时间”?余杭挂职干部带着记者在柯城探寻——
未来乡村梦,携手奔赴
本报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高晓玲
“快,上车!”清早,我们和陆瑛在衢州高铁站停车场接上头。我们刚系好安全带,他就边踩油门边说:“你们来得正好,今年我们有个重点推进的援建项目,今天正好要跟设计师陈进碰头定方案。设计师在去村里的路上了,我们现在直接过去,时间正好。”陆瑛是杭州市余杭区派赴衢州市柯城区的山海协作工程挂职干部,挂职柯城区经济技术协作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余杭和柯城是全省最早一批山海协作结对县(市、区),今年是双方“牵手”的第20个年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去年开始两区发挥各自优势,着力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共同体”。
今年的余杭-柯城山海协作工程如何推进?跟着余杭区挂职干部的脚步,我们深入柯城乡间探寻。
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
我们驶出了衢州市区,目的地是柯城区沟溪乡碗窑村。路上,陆瑛告诉我们,去年,围绕“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余杭、柯城全力打造山海协作“乡村振兴共同体”,其中重点便是助力余东未来乡村共富联盟建设。碗窑村是该联盟成员之一,去年村里的古龙窑修复和共享食堂,就是山海协作标志性项目。
30多分钟的路程,陆瑛和陈益两位挂职干部关于援建项目的讨论热火朝天——今年的项目要尽快组织各乡镇报上来,抓紧筛选、组织评审、推动落地;去年的项目要去走一遍,看看成效、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陈益是原余杭区派赴柯城的山海协作工程挂职干部,去年4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目前是临平区挂职干部。他们仍一同在柯城推进山海协作工作。
陆瑛跟我们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被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
怎么抢?车里我们没有来得及细细追问。在后续的采访中,柯城区经济技术协作中心党组成员叶德刚举了一个例子,由于了解到援建项目分布在多个乡镇,相距较远,一位余杭挂职干部来报到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车开了过来,跟同事一起用5天跑遍14个援建项目,驾车行驶800多公里,覆盖8个乡镇的12个村。
工作效率的提升,加快了援建项目落地速度。柯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吴来恩拿出了一组数据:2021年,以余杭-柯城山海协作工程为抓手,柯城新签约产业合作项目3个,到位资金13.25亿元;实施群众增收、乡村振兴和社会事业合作项目12个,援建资金1125万元;完成农产品消费帮扶2800多万元。
让乡村与双创组“搭档”
到了村里停下车,陆瑛就带我们快步走向汇合点。远远看到屋前已有几个人,陆瑛急忙上前,开门见山:“陈进老师,您的设计方案我们看了,今天又把您从开化邀请过来,我们先实地再看一下,把细节再打磨下,中午和乡干部一起开个会,我们就把乡创中心的方案定了。”
中午1时多,在沟溪乡政府办公楼4楼的一间小会议室里,陆瑛、沟溪乡党委书记陈建锋、沟溪乡纪委副书记陆峰和设计师陈进带来的团队围坐一起。窗户上挂着两张画着乡创中心设计图的KT板。陈进不时起身走到窗边,指着设计图进行讲解。
旁听了这场讨论会,也解开了萦绕在我们心头“乡创中心是什么”的疑问——
这是2022年余杭-柯城山海协作工程重点援建项目,将原碗窑村委楼和边上一栋楼进行改造,打造成余杭-柯城山海协作乡创中心。在布局上建设展厅、开放式办公区、多功能会客厅等功能区,为乡村创客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空间。再通过山海协作、结对帮扶机制,导入余杭的优质双创资源,为未来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对余杭-柯城山海协作工程来说,这是一个“打样”项目。
送走陈进团队后,我们又回到碗窑村,专门去了一个瓷器工作室。“南孔文创”负责人安冉正在制作瓷器。在展陈室,我看到了各种风格的瓷器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瓷画,素材和创意来源于余东村的农民画。
碗窑村曾经家家户户以制作土碗为生,而旁边的余东村则以农民画而闻名。“这是我来到村里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村子的底蕴给了我灵感。”我们正拿着瓷画仔细欣赏时,安冉走了进来。
陆瑛有些兴奋地跟我们说,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不少像安冉这样的人才回到乡村,但“他们需要一个平台”,这也是今年重点推进乡创中心项目的初衷——乡村和双创这对“搭档”,非常有潜力和吸引力。
我们了解到,在规划中,乡创中心的定位,是一个引才和乡土人才创业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各类人才在柯城未来乡村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支点”。对于谋划中的乡创中心,安冉也很期待。“希望这个平台可以帮我们对接到更多的资源。创新创业,这可是余杭的强项。”
希望扎扎实实干点事情
在陆瑛和陈益位于柯城区政府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地图,上面很多地方都打了五角星。
“做了标记的地方,是去年我们援建项目的所在地。这两天我们正好要去回访。”看到我们盯着地图看,陈益问道:“你们要跟我们一起去吗?”我们点点头。
在路上,他们向我们介绍起山海协作援建项目的操作模式:余杭援建资金到达柯城后,会一级级下拨到村;以村集体名义入股援建项目,援建项目需每年将援建资金的5%返还给所在村集体。
在这样的模式下,村子和项目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只有推动项目更好发展,双方才能共赢。数据显示,有余杭援建项目所在村的村集体经济,2021年平均收入比2020年翻了一番多。
回访的第一站,是余东村的陌野露营基地。去年余杭援建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提升村里的产业业态。
阳光明媚,在美丽的大俱源溪旁一处草坪,几个白色帐篷下,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聊天。旁边的移动板房里,老板黄俊正在接待客人。
“天气不错,很多熟悉的老顾客都赶来了。”黄俊也围坐了下来。聊天中,她表露了启动二期建设的想法,也表达了希望他们帮忙开拓杭州市场,想吸引杭州地区的客人过来。
陆瑛当即表态没问题。“过几天我们要回余杭各个部门对接,我去找下文旅部门,看看如何让你们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期建设如果有需要我们帮忙的,随时可以联系我们。今年我们援建项目正在申报,你也可以留意一下。”
接下来,我们还去了好几个项目。“有问题,随时可以联系我们”,是他们每到一个地方的“口头禅”——
在斗目垅村,回访了以前援建的德门龙手工面扩产厂房,负责人陈家胜直言面条根本不够卖,今年想建个更大的厂房,拓展产能;
在新山村,新山小微创业园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建成后将带动当地创新经济发展;
在麻蓬村,一个总投资超亿元的立体种养式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启动,操盘人就是去年援建的前昏村稻虾蟹共养项目负责人吴慧,今年杭州市级和余杭、临平区级援建资金都将支持这个项目……
“我们会继续扎扎实实在这里干点事情。”傍晚,在送我们去高铁站的路上,陆瑛跟我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