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劳动”的当年
项伟
人羽毛丰满,长大成人的标志,是一份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17岁,高中毕业。那个时候,学子走出校园,农村学生回乡务农,城里青年支边下乡。我算幸运儿,被留城待分配,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然而,待业分配,相似“啃老一族”,还不能慈乌反哺。过了一年,街道建立了劳动排,为一些单位提供季节性劳动力。于是我有劳动的岗位啦。
剥蜜枣
秋末冬初,通知去食品厂干活。劳动排去了十多个人,老小男女都有,安排的工作是剥蜜枣。原料仓库里,一大麻袋一大麻袋堆着的东西,就是蜜枣。那时蜜枣是稀罕食品,用作百果芝麻饼的馅。百果芝麻饼是春节时送人佳品。
仓库门口,搭着一块块木板,大家坐着剥蜜枣。看这活,不用多花体力,用一把剪刀剪开蜜枣,把枣核取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爽快。蜜枣呈橘红半透明状,像糖水腌制过一样,光亮得有点蜡感。拿在手上,湿漉漉、黏黏的。这活要细心耐心,几个大妈剥蜜枣最快,而我们男青年,手忙脚乱,蜜枣太黏,手黏了,捡蜜枣不方便,有时七八个蜜枣黏在手上,难以分开,影响剥蜜枣的速度。还有蜜枣核,圆圆的硬硬的,不容易挑出来。
当时说是计件制,对团队计件。第一天活干下来,厂方给我们算了一下,每人可以得到三毛钱。几个大妈脸色不悦了,她们要靠这工钱养家糊口。还是管理员开恩,给了两天试用期,每人每天一元钱。
这是熟练活,做着做着,男青年手脚也快起来了,一天大家能够拿到七八毛钱。不过男青年经常心不在焉,厌倦干这活,争着抢着去搬运蜜枣,可以散散心。有时搬得太多,身边堆得像修工事,连走路也不方便了。
厂方规矩,可吃不可带,刚开始时候,吃一颗蜜枣,十分激动。我把蜜枣放进嘴里,蜜枣皮上有道裂纹似的线,牙一咬,线就裂开,舌头一搅枣核就出来。那厚厚的枣肉真甜,甜似蜜。不过,吃着吃着又感觉甜腻,不好吃了。干了一个月活,天天与蜜枣打交道,后来看见蜜枣就反胃,更别提吃了。
消灭了像一座小山一样的蜜枣,我们的活也就结束了。
制棒冰
儿时夏日的午后,街上会出现一个商贩,背着大木箱,边用方木敲着木箱,边喊:“白糖棒冰,三分四分。”那时,家庭条件有限,棒冰也是难得吃的。没有想到,我干上了制棒冰的活。
清明后,劳动排让我去制冰车间上班。制冰车间在繁华大街上,一年四季为企业提供冰块,夏季兼营冷饮。车间人很少,一个主任,一男一女两个工人。制棒冰是季节性的活,去的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男青年少些,如花似玉的姑娘多些。
制冰车间,临街靠河,老式楼房,通间六楼六底。我们的天地在楼下原料室,里面有百斤重的大铁桶炼乳,精致盒装的香精。这两样东西,当时少见,感觉珍贵。还有红糖、白糖、绿豆、赤豆。一间宽大工作间,中间长方形的水池,一米高,里面放着制冰的液体,液体上漂浮着一只只铜盒子模具,是制作棒冰的。一个冷库,保持着零下二十摄氏度。还有一间休息室,是我们换衣服和吃饭的地方。
第一天上班,师傅教我们制棒冰。我先学烧糖浆,这活相对简单,按标准量器投放原料,不要烧糊了就可以。再学灌浆,一手拿勺,一手拿铜盒子模具,把糖浆倒入模具。手里的技术,糖浆量要正好淹没模具,不多不少,然后放入制冰池里。这活累,手臂频繁动作,由男青年干活。然后学插棒,人人都要干的活。铜盒子在制冰池里旋转流动,待到开始结冰后,必须立即手工插棒。这时,我们的人,几乎全部扑在制冰池边,顶着池中冒出来的冷气插棒。要求棒插得又快又直,上下恰到好处。这样棒冰到了客户手里才能被称赞,否则棒歪了或者露头少了,客户吃时会骂人。一个铜盒子有二十四支棒冰,经常来不及插棒,余下格子只能作废。最后一步,等待铜盒子冰冻结实后,从制冰池里提出来,放在水里融化,待到棒冰与铜盒子有缝隙后,就倒在工作台上。如果过度融化,这支棒冰就分量不足了。学包装相对简单,用定制的油纸手工包棒冰,装入镂空的木箱子,放入冷库。24小时后可以出售,制冰车间只批发不零售。
我刚去上班时,天还比较凉快,做日班,后来做两班制,夏天是冷饮高峰期,日夜三班倒,上班披星戴月。制棒冰的过程中,我感觉最辛苦是插棒,虽然穿了厚衣服,戴了橡胶围裙,脚上是高帮长靴,但弯腰伏在制冰池边,还感觉冷。插棒也有点技术,需要几十秒完成一只盒子,假如手势过重,模具里进了制冰液体,棒冰苦,也有毒。
我们生产白糖棒冰、奶油棒冰、绿豆棒冰、赤豆棒冰,还不生产雪糕。考核采用班组计件制,工钱、夜班费和特殊工作补助费,月收入有三十多元钱,抵得上当时一个正式职工的工资。
还记得有趣的事,年轻人喜欢玩。先是玩冷库,一个人搬棒冰箱进去,外面的人,关上门,不给里面的人出来。我也被同事关过十分钟,虽披着棉大衣,呆在里面,还是冷。后是试制做雪糕,模具放了过半的炼乳,在制冰池迟迟不冻冰,不知是糖分太高,还是溶液制冰点低,反正失败了。香精,当时在我们眼里,更是稀罕的添加剂。有一天,一个女青年,看着香精有趣,在脸上抹了点,无意识地问男青年:“来,闻一闻,香不香?”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她意识到说话产生了歧义,脸红了。
包香糕
香糕是糕点食品,那个年代过年时,还是走亲访友的礼物。
食品车间有个活,包香糕。一块长长的板,搭成像张长桌子,高高的,我们围坐在长桌旁边。大家穿着白大褂,但那时没有要求戴口罩,也没有戴手套,只要求先洗手再包装。工人师傅烘烤后,把香糕倒在长桌上。香糕一片片,像扑克牌一般大,五六厘米那样厚,烤得金黄,热烘烘、香喷喷。按半市斤一包标准,用印刷有品牌名称、保管方法的包装纸包装。
包装分三步,先把一片片香糕叠好,然后放在盆子上称重量,再包装。开始时,动作不协调,包装纸弄得又皱又难看。后来,掌握了技巧,叠香糕时,香糕看上去差不多,实际手工做还是有大有小,选边角整齐的香糕放在一起,把起棱起角的放一边。称重量时,先放15片,再添减。包装时,把包装纸按照香糕规格大小,折叠成有棱有角,这样包装后,一包香糕看上去似整齐的长方体,笔挺笔刮。
成熟练工后,我出了个小事故。那时,人工烘烤香糕,操作师傅的态度与质量有关,认真的,把香糕烘烤得又香又脆,但不焦不过火。而马虎的,要么把香糕烘烤得焦黑,要么把香糕烘烤得黏软。结果是,香脆的香糕好吃,分量轻,一包可以达到17片。然而,黏软的香糕,像米粉受潮一样,既黏牙齿,还有股酸味,分量又重,一包只有十三四片。那时年轻,心里想,客户买到好的香糕,好吃量又多;客户买到不好的香糕,不好吃还量少。于是,我用“尺寸之柄”,来个杀“富”济“贫”,每包香糕一律包15片,像是做得很正义一样。后来同伴也有像我一样操作了。
这事被管理员知道了,怒气冲冲,对我严肃批评,说我违反操作规程。他理解为,我偷懒,少了一道称重量的程序。假如客户买回去,称重量不足怎么办?我只能责躬引咎,立即改正。
在劳动排工作一年多,尝鼎一脔,直到分配去机械厂上班,才成为一名正式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