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快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
把托班建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编者按:“浙有善育”是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本报今起推出《浙有善育》栏目,反映我省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的积极进展,报道各地各部门推进“浙有善育”工作的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我省加快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
把托班建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本报记者 陈 宁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又一项民生工程引人注目。记者日前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我省将围绕群众“幼有所育”需求,打造“浙有善育”金名片,提振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浙有善育”,是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将打造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战略性问题,为系统探索破解不愿婚、不想生、不能生、养不起、教不优等群众关注的共性问题,我省将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快建设“浙有善育”数字应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体验感。
近年来,0至3岁婴幼儿照护成为不少家庭的“急难愁盼”。我省加大力度发展普惠托育和公办幼儿园,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已备案托育机构2900家,占全国备案总数的1/4;每千人口托位数2.74个,居全国第二。
在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紫薇公寓6幢底商,一个五彩斑斓的社区托育园不乏人气。“这里原本是一处闲置房,街道免租金引入口碑良好的第三方托育机构,发挥了这个空间的新功能。”上城区卫生健康局妇儿中心主任刘彬彬告诉记者,上城区不断创新托育模式,通过社区办托育机构、幼儿园增加托班等形式,目前已有各类托育机构89家,把托班建在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放眼全省,普惠的阳光洒满城乡,“浙有善育”也为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丽水陆续建成的105家母婴室覆盖9个县(市、区)及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分布在景区、车站、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的服务设施令当地百姓直接获益。在距离遂昌县城20多公里的大柘镇柘溪上村,一个建在村卫生室的母婴室方便了不少前来就诊、取药的新手妈妈。自2017年起,云和县对县域内按标准建设合格的母婴室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经费补助,提升了公共场所增设母婴室的积极性。
借助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我省将构建“浙有善育”数字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记者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时,遇到了正在给新生儿办理出生证的李女士。她轻触手机,打开“浙里办”手机客户端,在“出生一件事”专区逐一提交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电子资料,并由夫妻双方签字确认,很快就在产房门口的“出生一件事”办证窗口顺利拿到了证件。据悉,已经迭代升级至2.0版本的“出生一件事”聚焦全生育周期群众办多证、跑多地等痛点,把以往多部门、多区域、多层级的事项加以整合,惠及75万余户新生儿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儿科学科高峰不高、人才不足等难题,我省大力实施儿童医疗服务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千名儿童儿科医师数从0.77名上升到0.92名、儿科床位数从1.7张上升到2张。2019年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实现了我省儿科国家中心“零”的突破。浙大儿院将整合全国优质的儿科科研资源,攻关儿科重大技术难题,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为全省儿科学科发展、儿科人才培养发挥示范作用。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还将出台《高质量发展“浙有善育”工作方案(2022—2025年)》,形成可示范推广的“浙有善育”体系,做到人群覆盖更广泛、公共服务更优质、政策制度更有效,为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