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习近平同志曾经搭乘的这趟城乡公交车,见证了嘉兴牢记嘱托,统筹城乡发展发生的变化——

开往春天的101路公交

  人间最美四月天。嘉兴火车站的“1921老站房”前,500多棵树郁郁葱葱;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200多公顷的水蜜桃幼果初成。

  嘉兴101路城乡公交每日穿梭城乡两地,一趟趟往返间,时光悄然流逝,见证着沿线起高楼、造公园、兴产业、美乡村,感知着城乡跳动发展的脉搏。

  乘上这趟公交,我们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18年来,嘉兴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久久为功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去年,嘉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98万元和4.36万元,收入比1.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列全省第1;所有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都在120万元以上。

  围绕城乡一体、区域均衡、服务普惠、人民共富,嘉兴一笔一画勾勒出城乡居民同向同行奔向共同富裕的轮廓。

  城乡之变

  拔节生长“加速度”

  早上6时,在嘉兴市区大新路公交枢纽站,首班101路公交车迎着朝霞缓缓驶出站台。

  “这条线路全程20多公里,途经火车站、南湖景区、学校、公园、镇政府等,一趟下来差不多60分钟,日客流量大约5000人次,年客流量近200万人次。”嘉兴市国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员工庄正新是101路公交线的司机,今年54岁,1994年就开始驾驶城乡公交。说起线路情况,他如数家珍。

  嘉兴是全国首批开通城乡公交的城市,老百姓的生活也因为这一趟趟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公交车有了更多改变,金丽君正是受益者之一。原本是凤桥镇庄史村村民的他,后来当上了城乡公交售票员。当年习近平同志乘坐101路公交时,他就在车上卖票。

  “现在我开起了滴滴,城里农村两地跑,眼看着城乡差距一天天缩小。”金丽君说,同龄的村民也走出农村,“多条腿”走路,从事各类职业。“我如今的月收入过万啦,前些年在镇上也买了房。”说起新生活,金丽君脸上笑意满满。

  2008年,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2009年,实现城市公交、城乡公交票价一体化;2021年,基本实现全市域公交一体化。

  “现在开车,畅快。”每天开车五六个来回,庄正新亲眼见证了这些巨变。这份畅快来源于迭代升级的公交车辆,来源于越来越宽敞平坦的城乡道路,更来源于飞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7时,庄正新驾车出发,陆续上车的乘客有不少是熟面孔。

  (下转第五版)

  (紧接第一版)81岁的市民徐祖福穿着深色夹克衫、背着白色布袋,他的目的地是体育公园。徐祖福家住南湖社区,早起出门散个步是他每天的生活习惯。

  “和18年前比,这里大变样啦!以前火车站附近这一带都是老房子,破破烂烂的。现在,重建了1921年的老站房,还是一个森林中的车站……”谈及城市的变化,在这一片住了大半辈子的徐祖福滔滔不绝。

  一座城市的蝶变,是群众期待的幸事,但并非易事,2018年11月,嘉兴正式吹响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的冲锋号;2020年,又迭代升级打响了“品质嘉兴”大会战,城市建设得到全面、系统推进:兼具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的南湖天地成为城市新地标,融古城遗迹与红色记忆为一体的狮子汇渡口重现风采,有着1790年历史的子城芳容再现……一年一个样,3年大变样,徐祖福感叹不已。

  行进间,车窗外传来了“咣当咣当”的声音,只见一辆银白色的有轨电车驶过。去年,嘉兴市有轨电车一期工程示范段正式开通,成了市民出行新选择。

  为了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嘉兴以火车站为起点,建设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突出“不忘初心地”和“走新时代路”主题,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全景重现中共一大南湖会议重要节点。复建1921老站房、改造宣公弄、重建春波门……每一个节点都有出处、有可追怀的记忆。

  这是城市拔节生长的“加速度”。老城区综合改造整体推进,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业态、文态、生态、形态统筹提升,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着力于城市品质提升,嘉兴日益成为人们梦想中的幸福家园。

  产业之变

  转型升级“绿意浓”

  “前方到站中央公园。”车子穿过中环南路,入目是满眼的绿。

  “以前啊,我家就住这一片,本来是城乡接合部,后来拆迁整治,变成了公园,我们也住进了楼房。”邻座的许大妈感慨。2010年5月,中央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嘉兴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

  绿色是城市的底色,也是嘉兴产业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嘉兴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效途径。

  街边的咖啡店里飘出醇厚的咖啡香气;东栅当代艺术中心满墙的爬山虎焕发生机;电子商务园区里则跳动着数字的节奏,敲打键盘发出清脆的声响,网络主播在镜头前挥洒青春……与中央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周边文创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很多年轻人或许不知道,如今时尚感满满的文化创意街区,过去是南湖区东栅街道工业功能区。“8年前我刚刚来这工作,旁边都是那种传统制造业的厂房。慢慢地,像我们这样的文创电商企业多了起来。这里越来越安静,也越来越美了。”张徐丽所在的嘉兴聚水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至今,员工从9人发展到了全国4000多人,客户从不到800家增长到100多万家,“去年我们的营业额破亿元,目前通过我们系统处理的日均发货量达到3000万单。”

  2007年底,抓住嘉兴城市“东进南移”战略和“文化名城”战略实施的契机,南湖区对园区实施“退二进三”,定位于设计与传媒、文化与艺术、创新型互联网三大产业。

  一退一进天地宽。一组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08年,园区企业近250家,产值约22亿元;如今园区已累计引进文创、电商及配套企业850余家,去年实现总产值105亿元。

  这背后,是嘉兴在全省率先实施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如今这一评价应用体系已升级至4.0版。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分别为28万元和172.1万元,较2016年分别提高了66.1%和118.8%。

  城市逐“绿”而兴。眺望远处,高楼林立的嘉兴科技城汇聚着1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多名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了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端科创平台载体。

  一张“绿色发展”的答卷,正在不断书写。近年来,嘉兴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重点,全力推进智能光伏、现代家具、合成纤维和化工等4个省级产业大脑试点建设,建立起“产业规划+产业地图+产业政策+产业基金+产业峰会”的“五位一体”新兴产业培育机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氢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产业迅速壮大。

  在嘉兴,绿色愈显勃勃生机。

  生活之变

  日子过得“美滋滋”

  公交车驶出城区后,进入余新镇。远远地,记者就看到背着书包的学生朝气蓬勃地走进余新镇中学。

  食堂、千人报告厅、艺术教室、学生宿舍楼……虽然是乡镇学校,目之所及丝毫不逊色于城区的学校。“你看,我们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希沃教学一体机、科技楼里还配备了天文台。”余新镇中学校长胡骁介绍。

  科学馆4楼教室里,学生们正盯着一块电脑屏幕,凝神听着屏幕另一端的老师讲解大气压强。2020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和余新镇中学的“互联网+教育”城乡同步课堂正式拉开帷幕,“一块屏幕”打破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等。

  “上学要去城里”“看病办事要去市区”……这些年,这些问题在嘉兴被逐个破解。2008年,嘉兴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从此,所有人有了一个统一的身份:嘉兴市民。人的流动更加活跃,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更加趋于均等。

  “坐公交看病,只要一张卡就够了。”车上,乘客富权林给记者展示了他的市民卡。凭着这张卡,村民可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障待遇,还可以领养老金、坐公交、缴水电费等。富权林准备在余新镇政府站下车,去镇政府一楼的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办理水电费缴纳。“以前办事都得去区里,去一趟要花上好长时间,现在坐几站公交就把事给办了。”

  “过去做梦都想当城里人,现在感觉自己的生活跟城里人没啥差别。”离余新镇政府站不远,就是唐志云现在住的小区——余南小区。10多年前,唐志云一家从余新镇余北村搬迁到余南小区。春日里家家户户门口鲜花盛开,赏心悦目。

  和唐志云一样,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幸福感特别强:现在坐在家里每月就能领到2000多元的养老金,出家门就是菜场。除此之外,每户人家闲置房屋的租金收入每年也有一两万元。

  “我有一方小院,不算大却盛满人间清欢。”在余南小区的公告栏里,这句话成了居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个周末,唐志云会带着孙子,步行10分钟去余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加亲子手工、垃圾分类游园会等各种活动。

  穿过余新镇,就到了凤桥镇。一众乘客里,一个拎着水蜜桃包装盒的中年男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是去城里找设计公司帮忙设计水蜜桃包装盒的。自己开车去停车不方便,索性坐公交车了。”这名男子叫应华兴,是凤桥镇三星村的一名桃农。

  2003年,村里通了公交车后,应华兴常常和村民坐着这趟公交,挑着担子去城里卖水蜜桃。“现在不用啦,桃子都不愁卖了,城里的客人都自己上门来采摘。”应华兴说,如今城里的游客坐着这趟公交,一拨又一拨地往村里涌,赏花、买桃、吃农家乐。

  村民们嗅到了商机。三星村围绕打造水蜜桃IP,开发桃花酥、蜜桃宴、蜜桃酒、乡村游、桃花节等延长产业链。年轻一代的新桃农则动起了电商的脑筋,丰收季村里光物流点就有十多个。去年,三星村水蜜桃亩均产值达到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5万元。靠着水蜜桃产业,应华兴把孩子送进了大学,家里还盖上了三层小洋房,买了小汽车。

  这一天,记者乘车穿行嘉兴,窗外的景观不断在眼前切换:左手繁华都市,右手美丽乡村。城与乡,如同并蒂莲,花开两朵,各有芬芳。

  深夜10时,晚归的村民上了最后一班公交,怀揣着希望,奔向春天,奔赴下一站幸福的风景。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开往春天的101路公交 2022-04-21 24115331 2 2022年04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