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发展格局,剑瓷名城倾力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
点绿成金,再造一个新龙泉
本报记者 沈晶晶 冯永明 邬敏 共享联盟龙泉站 陈艳燕
又一个春天,龙泉在酝酿一场变革——
市委市政府大楼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即将敲定,专项规划即刻启动编制;乡镇干部马不停蹄,完成6000多亩用地分户测量,征收工作即将启动;发改、经商等部门,梳理项目清单,推进“双招双引”……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从蓝图变实践,驱动山区县攻坚步伐。
作为浙江山区26县之一、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龙泉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独一无二的剑瓷文化资源。但区位、交通、高端要素不足等劣势,大大制约了当地发展,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实力偏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之时,大山深处涌动春潮。“我们以33平方公里创新平台为主载体,全力构建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空间形态,重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倍增、高效转化、充分释放。”龙泉市委书记王忠宝说,这将一举破解生态产业发展不足、资源变产品路径不广、农民增收动能不强三重困境,走出一条山区县高质量发展之路。
“再造一个新龙泉!”29万龙泉人已满怀期待。
要素先天不足、发展能级不强,怎么破?
——跳出思维局限,造一个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平台
俯瞰龙泉,3059平方公里土地像一块织锦,绿色作底,城乡点缀其间。过去多年,凭借不懈努力,山区县环境与财富协同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领跑浙江,在全省山区26县发展考核中拿下“六连优”。
但共同富裕赛道上,高手如林。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龙泉更看到了自身不足——剑瓷、竹木、汽车空调制造等特色产业,规上企业占比不高,发展能级不强;生物医药、大健康研发制造等新兴产业,上下游配套不全,核心企业“单兵突进”现象明显;此外,生态农业不够多元,生态旅游业态不够丰富,农民可持续增收动能减弱……
“总体来说,就是生态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既有土地、要素先天不足原因,也有规划滞后、能力不强等后天短板限制。”龙泉市发改局负责人说,一道道难题、一个个堵点摆在眼前,传统思路都是“各个击破”,但区域竞争愈加激烈,龙泉慢不得,打造共同富裕美好家园,老百姓等不得。
有没有办法能够集中破解产业发展、百姓增收过程中的系列问题?龙泉人说,他们必须跳出思维局限、摆脱路径依赖,通过开发机制创新、全域空间梳理、全市资源集聚,打造未来发展新引擎。
他们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向北,山高水深;向东,交通不便。目光,最终落到西南方向。那里连片的低丘缓坡之上,是户籍人口1.8万的兰巨乡,及小半个经济开发区。衢宁铁路、两条高速环绕,瓯江、均溪潺潺流过,百山祖国家公园的东入口也在此处。生态肌理、人口基础、产业底子,都还不错。
深思熟虑的龙泉,描绘出一张创新平台蓝图:它不是普通工业区,而是拥有生态制造、康养、农旅等多元产业的复合空间;它也不单纯发展产业,还将置入未来社区、美丽乡村,以城聚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实现产城人高度融合发展。
“重整河山之举!”龙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平台指挥部负责人说,去年初他们建立专班、编制规划,9月该平台正式获省“一县一策”专项扶持,并启动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平台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是现有城区建成面积的2倍,相当于造一座新城。”
这座新城中,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充分实现?经过多次设想、多次推翻、多次尝试,龙泉最终定下“组团—循环”方案:创新平台内,20平方公里土地保持原貌,维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基底;所有开发建设工作放到其余13平方公里土地,并以瓯江—均溪生态景观带为轴,布局“一核七区”功能片区。“一核”即精密制造区,“七区”为生物医药制造区、大健康研发制造区、龙庆经典文创示范区、通航现代产业服务区、坡地康养试验区、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未来乡村新社区,让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生相融。
每个功能片区内部,分别设计生产制造、科研创新、办公服务等核心模块。比如精密制造区,规划布局智慧工厂、中试平台等,一次补齐要素不足、配套不全等短板,形成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组团,就是一个现代化产业集群,也是一个‘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枢纽。它们串联成片,最终形成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循环。”该指挥部负责人说,到2025年,创新平台GDP将占全市总量25%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协助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1以内。
变“一张白纸”为“发展高地”,怎么干?
——让空间重塑、要素集聚,变革产业发展路径
龙泉变快了。
熟悉这里的人无不惊讶——以往不紧不慢的企业,一个个奔跑起来,新产品接连面世;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变为高端制造;项目落地、企业入驻速度,不断打破固有印象……
“我们必须走出‘躺平’舒适区,迈入竞跑‘赛车道’。”一路采访,这是龙泉干部、企业、群众共识。他们认为,建造平台,等于变“一张白纸”为“发展高地”,也就是说,龙泉要在4年内,全面实现空间重组、产业重构、路径重塑。时间之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必须迎难而上。
与规划同步,一场“腾笼换鸟”攻坚行动打响。“土地、资金是平台发展的支撑,也是山区紧缺的要素。不能等需要再行动,必须谋划在前、准备在先。”龙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项少艳说,一年前,占地14.3平方公里的经开区,可用工业熟地不足千亩,连本地企业培育壮大都很难保障。
精准评估293家企业状况后,开发区划出“底线”——亩均效益3万元以下企业,产线萎缩、靠厂房出租为生的,一律关停或退入小微园;占地较多、半死不活的,挪到小宗土地。“没有讨价还价余地,标准还将持续拉高。”项少艳说,短短半年,700余亩存量用地盘活,强力倒逼之下,更有数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
同时,高山村大搬快聚、宅基地和矿山复垦工作争分夺秒推进,国有资产整合、产业基金创设等紧锣密鼓进行,要素不断向创新平台汇聚,为未来发展备好空间。
车行创新平台精密制造组团规划范围,三田、新劲、毅力……一家家“小巨人”企业铺排,大大出乎意料。过去20多年,以茶丰五金厂为起点,龙泉培育招引企业近200家,产品涵盖空调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等200多个系列,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
“市里一直想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但受困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蛋糕很难持续做大。”长期关注这一产业的浙西南科创基地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叶俊说,创新平台横空出世,推动空间重组之时,也在变革产业发展理念。
一年来,龙泉精选10多家优质企业,量身订制升级方案,千方百计推动他们迈向高、精、尖。此外还专门配套资金,在浙西南科创基地布局联合实验室、创新综合体,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如今,比过往成绩更耀眼的,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新基地。三田压缩机公司内,就有两座新厂房即将落成:一个引入新产线,打造传统汽车空调压缩机制造“黑灯工厂”,一个抢抓新市场,布局新能源汽车空调零部件研发生产。“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将有质的飞跃,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10亿元。”公司总经理林剑说。
距此不远,投资10亿元的科博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项目、年产4000万只的合金浮动油封项目、主营自动化设备制造的孔山重工等先后落地,逐一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更强大的集群效应即将释放。
“有汽车的地方,就有龙泉制造。”从当地的流行语中,已能清晰感受到山区县的发展雄心。
从单一到多元,增收路径如何开拓?
——让人的发展嵌入城市更新、绿色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人口多年净流出的兰巨乡,眼下正悄然凝聚人气——
乡政府附近的国家公园入口客厅,接连迎来20多家演艺、培训公司考察;山乡首个商住楼盘,170多套房源,不到1个月售罄;拟建的安置小区,还在规划阶段,就收到屏南、龙南等高山乡镇村民大量咨询。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赋能。人口能否集聚、结构能否优化,关键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是否适配。”从地处城区的剑池街道来到山区工作近两年,兰巨乡党委书记吴明娟感受深刻。
这些年,为缩小城乡和收入差距,乡里花大力气推进“大搬快聚”工作,推动高山村民下山安置工作。但不少农民心中,搬下山、住进城,意味着远离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还要和城镇居民竞争就业岗位,面临生活成本攀升、收入水平降低双重压力。一些安置小区,还由此沦为城市落后片区。
搬,压力重重;留,山区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增收不易。进退两难之中,创新平台建设,带来全新转机。
翻阅规划,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乡村新社区组团内,除布局5个社区、集聚周边人口外,还将建设商业街、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村社附近就是精密制造区、大健康研发制造区、龙庆经典文创示范区等;伴随产业组团成型,平台将集聚数百家企业,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更能通过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式,源源不断将资源变产品、创造高价值……人的发展嵌入城市更新、绿色发展的齿轮,相互依存、相互借力,美好生活就此创造出来。
明媚春日,绿树鲜花映衬错落农房,兰巨乡仙仁村迎来旅游好时节。过去,依托优美生态,挖掘长寿文化,深耕乡村旅游,小山村每逢周末都能接待500多名来自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但眼下,一切都因疫情按下“暂停键”。
11家农家乐、民宿没有客人,本该焦虑的211户村民,却很坦然。村党支部副书记邱宗金说:“多亏兰巨现代农业园区,村民可以找到采茶、挖笋、摘水果等各种短工,家里种的稻米、茶叶、菌菇、油茶,还能变成伴手礼、护肤品等,不愁收入。”
延绵3.9万亩的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阵地,也是创新平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范围囊括仙仁等7个村庄,有万亩茶园、万亩稻田、万亩果园,以及育苗中心、菌菇加工厂、观星露营基地等,先后吸引数十家农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入驻。
“不仅打开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通道,还成为人才、资金上山下乡的‘引力场’。”园区运营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还将在公共品牌运营、生态产品开发、青创园建设上下功夫,并联合周边村庄打造50家精品民宿、乡村酒店。
他们期待,创新平台能像棋眼,一子落而满盘活,激发绿水青山磅礴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