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当“知”社会责任
夏振彬
4月18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知网续费等多条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事件源于网传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通知,因续订费近千万元将停用知网。对此,中科院相关方面回复媒体称事情属实。4月19日,知网发布情况说明,称对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但未对“近千万元续订费用”直接回应。
近年来,知网收费问题备受诟病,相关话题屡屡“出圈”。去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九旬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擅自收录自己的百余篇论文并胜诉。由于高收费和不断涨价,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不下6家高校都曾发布过暂停合作的公告。
从网友吐槽到高校说“不”,用户究竟质疑什么?很简单,正当性。企业在商言商,这是情理之中;通过信息服务获取收益,本无可厚非——公众反对的并不是收费,而是不合理的利润、不正当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根据公开数据,知网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和发行渠道,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2020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为11.6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拿着我们的成果,赚得盆满钵满”“作者下载自己论文被收钱”,“借鸡生蛋”“双向收割”,连中科院都“不堪重负”,这样的生意着实令人咋舌。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仔细梳理不难发现,“知网怪圈”的症结与“错位”有关。知网,应该是什么?在公众眼里,它承担着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人们对其公共属性天然抱有很高期许。知识共享不能唯利是图,知网当“知”社会责任。社会舆论也一再强调其普惠性、公益性,呼吁其调整经营理念。然而,站在知网的视角,它是某A股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其营利性质不会改变,牟利冲动难以避免,并且从其多年来与用户“较量”、应对质疑的反应来看,明显生意在前、利润当先。这种自我认知和角色认定就决定了相关新闻总是循环往复,知网总是屡“劝”不改。
怎么破题?开发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学术数据库,要达到知网的“体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约束”二字更为直接,也更为必要。
眼下,知网没有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反而异化成为用户的一种负担,这对科研学术的影响是令人遗憾的。从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维度看,知网也没能建立起著作权人、用户与平台共赢的机制。对此,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主动帮助规范。对于知网的高收费和高利润,许多网友和媒体质疑其涉嫌行业垄断,也曾有公民实名举报建议查处。那么,其究竟是否涉嫌行业垄断,如何对利润合理限制,知识的生产者应该怎么分成?这些问题,该研究的研究,该约谈的约谈,要逐步完善顶层设计,把底线、红线划清楚——这不是针对某个企业,而是事关知识共享领域健康有序发展的大问题。 【作者为广州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