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深读

钱江晚报11路记者再探百家小店——

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明亮

  2021年3月7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认识了1985年出生的张立功。

  那一年,是这个36岁的男人和妻子在杭州萧山开夫妻菜店的第7年。

  进货、理货、开店,生存……开小菜店每一天的后半夜,张立功都如猫头鹰般清醒。

  他用“你帮我我帮你,挺过这一年”总结了自己在疫情影响下的生意和生活,他盼着接下来疫情可以缓一缓,小店可以活下去,日子可以好起来。

  过去一年,钱江晚报一直在记录着张立功们的小店故事。

  我们10多路记者深入杭城100多家小店进行调研,亲历小店在疫情下的生存和困境,倾听店主的诉求和心愿,也记下了他们的坚韧和不屈。

  100多个小店中,年龄最小的店主出生于1996年,最大的60多岁。

  一年后,疫情依旧未散,张立功们还好吗?我们再度派出原班人马,对小时小店进行再调查。

  3月25日到4月10日,11路记者走访了104家小时小店。

  这100多家小店里,有我们持续关注了一年的老面孔,也有刚刚加入的新面孔。小吃店、面包店、服装店、理发店、洗衣店、粮油店、花店、宠物店……它们可能就是你天天光顾的楼下小店,也可能是你路过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所有小店生意都受到疫情影响。坚守的,转型的,离场的,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活下去,想办法活得更好。

  一家小店背着一家人的生计,万家小店点亮的是万盏人间灯火。

  疫情进入第三年,被疫情放大的酸甜苦辣,在小店生存中似乎格外明显。

  是继续抱团熬过“倒春寒”,还是已经等来春江水暖,小店比任何人的感知都要敏锐。

  他们是如此真实地活在我们身边,一如疫情下努力生活的你和我。

  即便是微光,至暗中也能闪闪发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更何况,春已过半。

  阳光一天比一天热烈,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明亮。

  张立功

  小菜店

不安和徘徊

“撑着撑着就熬过去了”

  张立功的小菜店在湘湖社区西门一排店面的头一家。

  1985年出生的张立功,老婆比他小两岁。

  2014年,两人从安徽老家来杭州,学历不高,不会做别的事情,就开起了社区小菜店。

  辛苦拼搏是他们撑起店的唯一途径。

  每天凌晨1时多醒来,去菜市场进货送到店里大约早上6时,吃完早饭再送孩子上学,而后又是看店,直到下午能睡上几个小时,继续开店,直到晚上9时收工,每日如此,张立功的后半夜总像猫头鹰一样清醒。

  “今年明显感觉精力不够用。”张立功神色之间满是疲倦,这家小菜店,活到今年是第八年。

  店租一年3.5万,价格不贵,客流量稳定,是张立功当初把店开在社区里面的缘由。

  但疫情之后,客流量的减少,对社区店也没“手下留情”。

  去年,一天100-200单,平均营业额在5000元。今年过完年回来,客流量少多了,一天只有100单左右,营业额在3000元左右。

  赚来的钱,张立功感觉存不下来,“哪里都要花钱,去年余下来3万多,回家过了年,全部都花掉了。今年看这个形势,感觉都赚不了什么钱。”

  他的两个儿子在湘湖社区附近的学校上学,一个12岁,一个13岁。暂时,两个儿子的学习还花不了很多钱,但后面,所需要的开销会越来越多。

  一想到这些,张立功有时压力大得睡不好。

  “我也想着要么不开店了。可如果我一个人去上班,老婆留在这里开店,是不现实的,也没有人进货。两个孩子也没有人去接送。”

  离开杭州更加不现实。

  “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杭州的教育资源比老家好。”

  张立功说,现在就只能撑着,“只要能把店维持下去就行了,撑着撑着就熬过去了”。

  老涂

  面包店

努力和坚持

“我相信终究会越来越好”

  “死”过一次的店,再重新活过来,老涂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

  “每日三醒”面包店是2019年3月份重新开张的。在此之前,老涂曾开过一家连锁面包店,2018年,十家店陆续关停。亏了七八百万,是老涂第一次创业的结果。

  为什么取“每日三醒”?老涂说,一个是他做的欧包,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三揉三醒,另一个,人生也是一样,每日三醒,做一个决定之前,都想一想,想三遍,确定了再去做。第三个,也是对自己第一次创业的一个警醒。

  新店重开,从理念到产品到店的布置,每一处细节,老涂都亲自抓。

  “我还是很幸运的,店开了之后最难熬的时期,我接到了一家大企业的年单,基本上不用担心一年的生存问题。”

  所以2020年初的疫情对老涂的店几乎没有影响。

  事实上,企业大单是一把双刃剑。“稳定是稳定了,但也存在风险,回款比较慢,抗风险能力单一。”

  2021年4月,老涂开始了新一轮对店的改造,“我要把重心移到经营散客上来”。

  他把店里的产品进一步细分,哪些是引流产品(亏钱但可以带人气,把客人引进店),哪些是利润产品,店的定位也变成“家一样的,你有什么不开心或开心的时候可以来坐坐,喝喝咖啡,喝喝酒的地方”。

  “温度”是老涂做社区店的关键词。

  他想打造一种社区生活场景。“无糖无油的硬欧包,是现烤的,顾客可踩着点来吃热的。咖啡是热的,鲜奶是冷的,我想给大家提供的是外卖等无法代替的。”

  现在老涂有3000多会员。他的客户群年龄层在27到45岁的占到了90%。

  “我是身上带着箭的人,一直在负债和流血,但现在‘每日三醒’,已经可以让进来的血比流出去的多了。”老涂觉得,疫情的影响一定是有的,不过所谓危机,就是危中有机,只要用心做,社区店是可以做好的:“房租要控制在整个营收的10%到15%会比较合理。”

  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的他,比之前更谨慎:“只要不关店,我就有信心做好这家店。我会稳稳积累和优化,未来还是想让我的理念扩大到更多家店里去。”

  孟凯

  文具店

信心和求变

“被顾客需要的感觉,

真的很好”

  这段时间,对于孟凯来说,过得充实且忙碌。

  继晨光文具(拱宸店)后,3月中旬,他的另一家店铺,晨光文具(景和店)在经过一番调整和布置后,也正式开门营业。

  新店面积100平方米,比老店大一倍,当然,新店的租金也更高,15万元一年,经营压力还是存在的。

  孟凯的这家新店,其实原来就有,他是从上一任店主手中直接接手过来的。

  “开新店的想法一直都有,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了解到,这里有家文具店正在转让,我就过来考察了一下,然后就接手了。”孟凯说,这两年虽然遇到了疫情,但老店的营业额反而逆势增长,这带给他很大的信心。

  对于开店,孟凯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老店是2011年开出来的,那时候,主要是孟凯的爱人一个人负责经营,经营情况马马虎虎,维持基本生活是可以,但是要有多的结余也没有。孟凯参与到文具店的经营后,就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比如,他经过探索,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群体对于很多高端文具品类的需求,就根据他们的喜好,及时调整和增加了店里的产品供应类型,还在店里加入了很多时尚的文创产品、礼品等物件的销售,让小店经营的产品变得更加丰富而灵活。

  后来,孟凯又将外卖引入到了小店的销售中。

  “这样一来,就把我店铺的销售范围延伸到了原来涉及不到的区域,即使利润率低一点,也都是增量。而且,外卖对于利润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孟凯说。

  孟凯参与经营的这三年里,店里的营业额一直都在稳步提升。

  新店接手后,孟凯就根据之前摸索出来的一套成功经验,对这家店铺进行了改造。现在,新店开业才20多天,还处于一个磨合阶段。

  尽管如此,顾客的反馈,已经让孟凯看到了希望。

  “虽然开店时间不长,但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告诉我,店里的东西比原来多了很多,原先买不到的产品,现在都能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有需求和我说,我也会及时给他们回馈,他们觉得我很懂他们。”孟凯说,这种被顾客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想,只要好好努力、用心经营,一定可以提升店里的营业额,也一定能够换取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葛晓娟 胡大可 张宇灿 杨茜 边程壹 方力 施雯 詹程开 谢春晖 章然 盛锐)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5 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明亮 2022-04-13 浙江日报2022-04-1300010;浙江日报2022-04-1300016;浙江日报2022-04-1300015;浙江日报2022-04-1300025;浙江日报2022-04-1300023;浙江日报2022-04-1300009;24074393;浙江日报2022-04-1300029 2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