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莲都林农陈刘和探索生态循环与可持续经营——

一粒油茶果助跑增收路

  陈刘和

  森老大板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助力莲都区2000余农户就业增收,长期指导农户种植农作物,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惠及农户数千人。

莲都林农陈刘和探索生态循环与可持续经营——

一粒油茶果助跑增收路

本报记者 暴妮妮 共享联盟莲都站 余粮苍 通讯员 江旭敏 何 卓

  “叮!您有一笔新订单了!”这两天,丽水市莲都区丽新乡丽水森老大板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刘和的手机响个不停,前一天新榨出来的油茶,第二天不到5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对岸山上矮矮灌木的一大片,都是我们种的油茶树。今年基地里单是油茶果就收了10万多斤,油茶收益比去年增加近20%。”在陈刘和眼中,漫山油茶林宛若连片的“摇钱树”,结出了数不尽的“黄金果”。可在此之前,这里却是几近荒废的千亩山林。从守着青山过穷日子到“一亩山万元钱”的好生活,20多年间,陈刘和谱写了一部“致富变迁”史。

  荒山结出“黄金果”

  “你从这里望过去,还能看到有一小片板栗林!”站在油茶林的一隅,50多岁的陈刘和身着一身皮夹克,既精瘦又干练,他指着远处的山坡感叹道:“以前这里是一大片被荒废掉的板栗林,想当初我也是费尽心力才把它整理出来的。”

  1998年,返乡回家务农的陈刘和注意到屋后一大片板栗林因为常年无人照料,几乎不结果,陈刘和很是心疼,于是决定把它承包下来。“当时规模化发展林业产业的人不多,我得到了林业部门的全力支持,一心想在山林里挖出‘金矿’。”经过协商,陈刘和把这千亩板栗林承包了下来。

  可这么大一片荒山,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在那个年代,他做事的方式在现在看来都很有魄力!”莲都区林业技术推广科干部徐美青说,当时陈刘和在获得家人的支持后,直接卖掉了100平方米的市区住房,在荒山附近建起了生产用房,家人住回村里,自己则一个人吃住在山里。专业知识不懂,他就挑灯夜读,硬啃大部头的专业书。经过长期努力,他在除草、施肥、剪枝到板栗的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做到了科学管理,板栗林的效益年年攀升,成为莲都区成功规模种植板栗第一人。

  自己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还要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后来,陈刘和与其他6名板栗种植大户成立了丽水森老大板栗专业合作社,号召整个乡镇有条件的农户一起种板栗。不仅如此,陈刘和还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并收购产出的板栗,带动周边近2000户人家,直接为农户增收320多万元。

  然而没过多久,板栗脱壳人工成本逐年攀升。“更要命的是,板栗林逐渐进入过熟期,产量逐年锐减。”正当他们为此犯愁时,2010年“推广木本油料产业”的新政策来了。“可以给补助,还能解决瓶颈问题,这个机会要抓住。”陈刘和与合作社成员商量后,便带领大家陆续将老化的板栗林改造成了油茶种植基地。

  “每年霜降前后,看着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我心里就特别踏实。”陈刘和告诉记者,为了把油茶基地建好,他再次拿出了当年的拼劲,要把油茶打造成为他的第二代致富“黄金果”。“现在我们的油茶基地每100斤油茶籽就能榨出20多斤茶油,千亩油茶林每年可榨2万多斤茶油。”陈刘和自豪地说:“这样的产量还能持续几十年。”

  种养结合提高效益

  随着油茶果种植的肥料成本逐渐增加,再加上社会对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陈刘和又闻到了给千亩山林继续“赋能”的商机。“在参加了几次省里组织的合作社培训交流活动后,我受益匪浅。”陈刘和说,“养猪上山”是最经济赚钱的方法。

  记者站在山茶林的最高处,远远望去,几个小山包中间,两座厂房格外亮眼。“2013年,我就在山里建起了养猪厂。”陈刘和说,刚开始养猪时,他对猪瘟并不是很了解,以为只要买来的猪仔没问题,就不会发生猪瘟,所以对防疫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但在某次带人参观过养猪厂后,可怕的猪瘟在很短的时间内“吞噬”了他的养猪厂。“那次是血本无归,给了我一次惨痛的教训。”陈刘和说,家人都劝他安安稳稳种油茶,不要再养猪了,风险太大。可他却重整旗鼓,找到问题根源后再次买来了猪仔。如今的养猪厂即便是他也不能随便进,只有特定的几个养殖人员,经过严格消毒和隔离后才能进去工作,目前厂里年出栏生猪已达5000多头。

  不仅如此,陈刘和还在养猪厂和油茶种植基地之间建立了新的“生产链”。“现在的养猪厂采用的是生态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陈刘和介绍,他将猪的粪便经过工业化处理后,作为油茶的种植肥料。

  记者仔细观察,看到山茶林中有着各种肥料输送管道。为了让这些肥料能实现全产全销,陈刘和为周边村民的油茶林也铺设了管道。陈刘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猪的排泄物不仅可以为千亩山林每年节省10万元左右的成本,而且他们产出的纯绿色山茶果榨出的山茶油,每斤还能增值5到6元,真正帮助林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丰收。

  做大产业促进增收

  产业链越拉越长,千亩山林的“赋能”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从最初的生产端到最终的消费端,还存在着无数的增收创富可能。”陈刘和兴奋地说,“以后我们会尝试线上直播,多渠道、多平台宣传和销售产品,让山茶油系列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最近,陈刘和在和“丽水山耕”做进一步对接,让他们的油茶品牌加入“丽水山耕”并入驻“丽水山超”,提升山茶油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陈刘和告诉记者,“一亩山万元钱”只是新的发展起点,他要带领大家把一粒油茶果做成一个大产业,油茶籽榨出的茶油,作为高品质食用油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初榨之后的茶籽饼粕,可应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提取出茶皂素的茶粕则成为抢手的有机肥料、有机饲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他要牵起更多人的手走向共同富裕。

  对于没有条件发展油茶产业的村民,陈刘和则把他们聘请为员工。“我在油茶基地上班已经五六年了,单是在油茶果收获的1个月里,我就能赚到五六千元。”60岁的刘根兴是陈刘和油茶基地的老员工,主要负责打理油茶基地和采摘油茶果,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村民还有几十个,大家每年都能赚到一笔不少的“养老钱”。

  油茶花盛开时节,漫山遍野的白色小花点缀在山林之中,美不胜收。生机盎然的景象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陈刘和又有了新想法。“千亩油茶林可以在农闲时做研学基地,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陈刘和说,他的基地曾接待过五六批的研学团队。而在油茶花开满山坡时,基地免费开放,无形中带动了山下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陈刘和说,他的千亩山林“赋能”梦还没有结束,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让更多人在“一亩山”里掘出更多的“万元钱”。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6 一粒油茶果助跑增收路 2022-04-12 浙江日报2022-04-1200023;浙江日报2022-04-1200021 2 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