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百万人的同频共振
——海宁全域全员核酸筛查现场直击
本报记者 沈烨婷 王杭徽 王志杰 共享联盟海宁站 谢君 张会
尽管前一天居家办公到很晚,但5日早晨6时30分,家住海宁市许村镇龙渡社区的刘女士还是早早起床。她着急出门只为一件事:做核酸检测。等她赶到设在小区里的兰园检测点时,排队的居民已经不少了。刘女士赶紧排到队伍最后的那道“一米线”上。
在此时的兰园检测点,来自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4名医务人员,已经重复一系列动作不下百次了:消毒、采样、标记样本……一旁的志愿者在扫码登记的同时,按序发放拭子,轮到的居民事先撕开一头,方便医务人员更快速高效采样,减少排队时间。
5日6时起,海宁开展全域全员大规模核酸筛查,涉及100多万人。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赛,目标是在最短时间、以最小成本实现“防外溢、降总量、早清零”。
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核酸检测量,采样人员从哪里来、如何科学安排好?检测现场秩序如何?背后又有哪些力量支撑?5日,记者兵分几路,一线直击这场全民战“疫”。
各地驰援的“大白”——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一起来共同守护”
如果说,人口基数庞大是核酸检测压力的第一重难关,那么,核酸检测过程所涉及的环节众多、断点琐碎,都进一步加大了难度。
“帐篷再往旁边挪一点”“三岔口这边要重点安排志愿者劝导”“采集样本后,群众要从这个口子出,速度最快”……5日凌晨5时不到,海洲街道白漾社区白漾里小区的小广场核酸检测采样点,该社区党委书记李树宇已经和同事们在调整采样帐篷、配送物资、整理居民名册,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又一次推演。
“前道环节的工作想得细一点,后道的采样环节就顺畅一些。”李树宇说,小区老年人多,行动难免缓慢,还有不少人需要上门采样。如何“排兵布阵”,减少人员在短时间内聚集、避免交叉感染,李树宇都要提前布置妥当。
场地到位,可海宁现有的医护人员远远不够。5日早上7时,9辆大巴载着300名来自绍兴的医护人员抵达海宁市图书馆集合点。他们兵分九路,支援海洲街道的核酸筛查工作。“我是嘉兴人,回到家乡支援心里感慨万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守护好家园。”绍兴市医护人员黄加鑫说。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一起来共同守护”——这是更多人的心声。浙江医院、省人民医院支援力量前往许村镇,邵逸夫医院医护人员前往海昌街道,宁波市医疗队前往长安镇,丽水市医疗队前往袁花镇,嘉兴中医院前往黄湾镇……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5日一早,来自全省各地的3700名医护人员,按照既有部署,分别奔赴海宁12个镇(街道),支援当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采样队伍中的党员干部——
“检测不漏一人,确保万无一失”
“应检尽检”是核酸筛查的关键一环。
“核酸3次,人人参加,一个不漏。”5日早上5时许,硖石街道群园社区居民陈小明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电喇叭,做起了义务宣传员。“我的车开到哪里,核酸采样通知和疫情防控知识就宣传到哪里。”陈小明说。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盐官派出所民警李宇华和村干部也拿着铜锣和小喇叭,上演了“花式”喊楼。
“是舒先生吗?我们上门来给你做核酸采样,健康码请打开一下。”5日10时许,在海洲街道成园社区西山一品小区,成园社区工作人员陈宇新和市人民医院医生顾卫金、王江平敲开了居民舒某家的大门,给他一家人做核酸采集。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我们就上门做核酸采样。”成园社区党委书记李蔚说,为确保检测不漏一人,社区组织了两支“扫楼”队,挨家挨户上门采集核酸样本。采集完成后,每位居民都会收到一张核酸采集登记卡,作为已完成核酸采样的凭证。
佩戴口罩并保持一米安全距离,错时错峰分批检测,为孕妇、婴幼儿提供“绿色先行”服务……5日8时,在黄湾镇闸口村风机厂核酸采样点,核酸采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有一张区域核酸采样作战分布图,可以看到各采样点的场地引导及力量布置。”黄湾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核酸采样工作量大、时间紧、安全要求高,有了这张分布图,志愿者引导群众排队、间隔防护、采样步骤时更加简明易懂,核酸检测工作也能更高效有序。
实验室里的检测人员——
“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到城市的安危”
“出租车停运后,我们就开始参与核酸样本的转运工作。”47岁的马燕琴来自海宁市金岛出租车有限公司,有着20年驾龄。3天来,她每天早上6时赶到指定的核酸采样点待命。采样样本收集完毕,她就会根据指令将样本运送到各个检测中心。
“我们对路况熟,转运速度更快。”3日,公司发出志愿者招募消息,马燕琴第一时间报了名。爱人和儿子都不在身边,马燕琴没把当志愿者的消息告诉他们。“等疫情过去以后再说,相信他们会为我感到骄傲的。”她说。
一批批样本依次递入移动核酸检测车。接力棒,交到了核酸检测实验室里“大白”的手中。
“今晚10时前,我们至少要完成1万管以上的检测任务。”5日12时,在海宁市区,身着防护服的海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吴佳怡登上了移动核酸检测车。
和吴佳怡共同奋战的,还有31名海宁各大医院的检测人员,分散在6辆移动核酸检测车里。车内配备了荧光定量PCR扩增仪、核酸提取仪、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先进设备,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小型核酸检测实验室。
29岁的吴佳怡算是名“老战士”。202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就一直在跟病毒较量。登车前,吴佳怡特意用胶布缠上拇指和食指,然后再戴上手套。为了避免滴漏,采样管往往被拧得很紧。“一管一管打开上千个采样管,手要拧到抽筋,没有胶布的保护,手指很容易擦伤。”
最耗精力的是核酸加样提取与模板点样步骤。检测人员逐个拧开管盖后,需要用加样枪吸取样本到96孔板,再分别往每个小孔里添加试剂。“这个步骤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准确地把样本加到小孔中。”吴佳怡说,试剂就像酵母,它能引发病毒快速扩增,如果出现少加或者漏加,就可能造成后续的检测失灵。
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海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姚金元说,因为检测实验室的防范等级高,检测人员穿上防护服进入检测环节后,为了少上或不上厕所,几乎都是提前禁水少食。
姚金元说,在疫情面前,他们还要“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当然,细心更要紧。”数据录入、试剂配制、震荡样本、核酸提取、扩增循环、判断结果、发放报告……每个看似简单的步骤,都要细致再细致,谨慎再谨慎,因为“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到城市的安危”。
这一天,记者奔走在海宁大街小巷,感受着这场不同寻常的战“疫”,看到这些拧采样管拧到手抽筋的幕后“大白”、每天重复无数次同样动作的采样“大白”、仿佛一直在奔跑的“党员红”“志愿红”、随时待命的核酸样本转运队,还有配合默契的上百万市民……这一天,100多万人怀着同一个心愿而同频共振:尽快完成核酸筛查,尽快让城市恢复活力,尽快让家园恢复往日美好祥和的模样。
(本报海宁4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