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钱塘江

像北极星一样高缀夜空

  越剧艺术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可谓是从浙江走出去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剧种。在100多年以前,它只不过是嵊州民间的唱书曲调。经过飞速蜕变,其进化与发展的历程,体现的正是浙江人善于学习、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

  今年是“新越剧改革”80周年,也是浙江嵊州籍前辈艺术家、新越剧改革的代表人物袁雪芬老师诞辰100周年。80年前,以袁雪芬老师为代表的越剧前辈们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高举起“新越剧改革”旗帜。一群从浙江走出去的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拼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赌上自己的生命参与思想解放的运动。

  前辈们的智慧与勇气,至今仍像北极星一样高缀夜空;她们所做的努力,迈出的每一个脚印,对今天的越剧人及广大戏剧工作者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

  自觉

  1946年的某天,编导南薇拿着印有鲁迅小说《祝福》的书籍走进了袁雪芬的化妆间。南薇把小说念了一遍,袁雪芬当即被故事中祥林嫂的命运所触动。一直想方设法改革越剧的她早就想在剧本题材和演出上有所突破,便与南薇商议将这个故事搬上越剧舞台。

  越剧《祥林嫂》的创作引起了地下党的关注和关心,并得到了鲁迅夫人许广平的支持。演出反响巨大,袁雪芬老师以其技艺与天赋,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演绎得活灵活现。这也是鲁迅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传统戏剧舞台。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想要改编排演鲁迅的作品并非易事。随着演出的成功,危险和迫害也逐步逼近。为了让《祥林嫂》停演,有人给袁雪芬老师寄装有子弹的恐吓信,甚至还买通流氓往她身上泼粪。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屈服。《祥林嫂》经过不停地加工和改良,成为了袁雪芬老师最为重要且永恒的代表作,被称为“新越剧改革的里程碑”。嵊州市越剧博物馆里,至今珍藏着那件被泼粪后留有污渍的白色棉麻旗袍。

  今天再看这段历史,我们除了敬佩袁雪芬老师的勇气之外,也必须承认“编导制”的引入是“新越剧改革”最为重要的贡献,其不仅仅针对越剧而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戏剧的进程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戏剧作为一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其主题与内容一直是判断艺术价值的终极标准。“编导制”的推行一改旧时地方戏“幕表戏”的演出模式,使得传统戏剧的演出更加规范化,内容上也逐渐拥有了主题性和多样性。

  1998年,我与浙江越剧团合作创排了越剧《孔乙己》。这部诞生在二十世纪末的新作,是越剧剧种继袁雪芬老师创排《祥林嫂》之后,又一次改编鲁迅的作品。媒体与学界曾评价:从《祥林嫂》到《孔乙己》是越剧改革半个世纪后又一次全新的突破。《孔乙己》同样依赖于编剧沈正均老师和导演郭小男的才华。沈正均老师整合了《孔乙己》《狂人日记》《药》《祝福》等作品,重新改编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事,如他在编剧阐述中所言:我们要“裁剪”一件衣裳挂在“鲁迅的衣架上”。编剧沈正均、导演郭小男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视角,使得它成为当代越剧舞台上一部高峰之作。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文艺作品都要反映当下人的生活,紧跟时代的脚步。内容与题材的选择不仅要深入人民,更要对当下生活有所启迪。以戏剧作品反映当下,以当下启示未来,理应是今天所有戏剧工作者的自觉。

  团结

  75年前,袁雪芬(25岁)、筱丹桂(27岁)、傅全香(24岁)、竺水招(26岁)、尹桂芳(28岁)、范瑞娟(23岁)、徐玉兰(26岁)、张桂凤(25岁)、徐天红(22岁)、吴小楼(21岁),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为筹款创办越剧学校和建造越剧实验剧场,举行了剧目《山河恋》的联合义演。她们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越剧十姐妹”。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曾撰文指出:此剧演出的意义在于越剧演员“有了新的觉醒”,懂得了“必须求取团结,团结才是力量”。

  “越剧十姐妹”的团结不仅仅体现在《山河恋》的演出。她们更大的团结体现在众人目标一致,无论天涯海角始终坚守着各自心中想要发扬越剧艺术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得以让越剧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遍布大江南北。也正是这份信念,才可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地方戏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

  时代飞速进步发展,疫情肆虐对演出行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今天的“难”,虽然不能与当初相提并论,但于我辈来说也并不轻松。

  我辈传承人,曾都是老师们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的孩子,是老师们手把手传艺,一句句交心的徒儿。在老师们眼中,我们一直是单纯、干净的,我们的时代条件也相较她们而言更加安逸舒适。可是,世界是个名利场,在这里,有人坚守,有人离开;有人忍辱负重,有人沉默不语;有人看似胜利,有人跌落深渊。

  衷心地期盼,今天的戏剧工作者能像75年前的前辈们一样“团结”,再次迎来“新的觉醒”,为打造良好的戏剧生态而共同努力。

  使命

  1963年《上海戏剧》杂志第10期曾刊载过一篇袁雪芬老师的署名文章,标题为《越剧必须担负起今天的时代使命》。袁雪芬老师写道:“我们所说的‘推陈出新’,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昨天的‘新’不等于今天的‘新’。因此,我们面对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人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同理,不同时代的戏剧工作者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使命。当年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引领下,以袁雪芬老师为代表的前辈艺术家们为“旧剧”的全面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今天,我们的舞台更加广阔,中国传统戏剧不仅仅要面向国人,更要面向世界。

  在全球化、科技化的新时代,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浙江的越剧剧种不仅仅是代表浙江的名片,更是属于全国的民族文化瑰宝。如何古为今用地看待传统戏,如何洋为中用地吸收其他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经验变得尤为重要。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了让与会代表和新闻记者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气象,中国代表团带去了国内新拍的、由袁雪芬老师和范瑞娟老师主演的第一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至此,《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10年9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瑞士日内瓦参加2010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我们特意去参观了当初日内瓦会议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的场馆,并在日内瓦BMF剧场演出了由我饰演梁山伯的新版《梁祝》。

  新版《梁祝》获得各种殊荣与奖项,但这些荣誉都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不仅仅属于新版《梁祝》。“梁祝”本身即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个故事从东晋流传至今,代表着中国人的艺术与理想。

  戏剧艺术本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我们不仅仅只有“梁祝”。如何能让更多的文化艺术在今天、在当下时代、在世界格局中找回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是我们今天戏剧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如《礼记》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铭记并尊重历史,应是为了照鉴今日。

  谨以此文纪念袁雪芬先生诞辰100周年。

  (作者为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派小生)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4 像北极星一样高缀夜空 2022-04-03 24017694 2 2022年04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