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亲历

记者到诸暨斯民小学感受温馨校园的魅力——

百年村小何以弦歌不辍

  最近,位于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的斯民小学火了,先是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在新学期又有杭州等地的随迁子女转学到这里。

  创办于1905年的斯民小学,100多年来为提高当地群众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曾培养出古生物学家斯行健、教育家斯霞等大量杰出人才。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数量逐年减少,2019年9月,一年级新生仅有6名,和很多村小一样,这个学校也面临关停的困境。

  为了保留和发展这所百年名校,2020年起,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总结提炼校园文化,吸引优质师资,开设特色课程;另一方面突破招生限制,面向诸暨全市域招生。渐渐地,学生数量有了回升,斯民小学也成了当地的一张金名片。

  这所村小,凭什么吸引、留住学生?学生在这里有什么样的体验?学校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最近,我们来到斯民小学,感受这所学校特有的魅力。

  校园搬到田野,村庄变身课堂

  从诸暨城区到斯宅村,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一个春日的清晨,我们来到这里。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刚到村口,我们就听到一阵清脆的歌声,循着声音,在小溪边,一群孩子正在唱歌、嬉戏。

  “他们是斯民小学4年级的学生,这条溪叫上林溪,也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户外课堂。”见到我们,斯民小学教师周海燕迎了过来,孩子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寻找各种动植物。

  “老师,看看这是不是书上说的婆婆纳花?”“记者叔叔,这是我刚抓到的小蝌蚪,送给你了!”我们注意到,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不断地发问,周海燕则耐心地解答着他们的问题,并提醒他们做好标本采集。

  “其实,整个斯宅村,都是孩子们的大课堂。”斯民小学校长斯剑光告诉我们,就在刚才,他与斯宅村村委会签订了一个协议,将村里闲置的1亩多菜地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的大部分课程,都有配套的室外课程。比如,这几天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燕子》,第一节课在教室里,第二节课我们就到田野里观察燕子,加深认识。”

  除了观察自然风景,斯民小学的学生,还会来到村里的独居老人家中,陪老人们聊天,帮忙做家务。今年,孩子们还亲手制作春耕宴邀请函并送到老人们手中。

  “当村庄成大课堂,校园也就成了小社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周海燕说。

  拓宽招生范围,用爱温暖孩子

  来到学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古朴、典雅、精致的教学楼。整个校园由百年老校舍与现代新校舍巧妙结合而成。校园里,树龄百年以上的老树随处生长,显得清幽宁静。校门口,浙江省百年名校的牌子颇为显眼。

  环境虽然优美独特,但和大多数村小一样,这所学校也一度面临学生不断流失的问题。斯剑光告诉我们,2005年他到学校担任校长时,学校还有400多名学生,之后,学生数量每年递减,2019年,新入学学生只有6名,全校学生也只有63名。

  眼看斯民小学要面临关停的命运,斯剑光特别着急,他找到了东白湖镇政府和诸暨市教育部门,提出保留、发展斯民小学的设想。

  “斯民小学在诸暨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几年,我们也在考虑学校的前途。”斯民小学法人单位东白湖镇中心学校校长朱华儿说,他们与教育专家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后决定,从挖掘校园文化和开拓招生渠道入手,振兴学校。

  “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去城里了,生源也就少了,这个难题怎么破解?”我们问朱华儿。

  “建校之初,斯民小学就本着‘为培养国民起见,不分畛域’的宗旨,兼收本族本乡和附近乡村学童入学,所以我们就想着,继承这一办校宗旨,拓宽生源。”朱华儿告诉我们,经过诸暨市教体局批准,2020年,学校招生区域扩展到诸暨全市域。当年,斯民小学新生数达到12名,2021年,新生数量达到了15名。学生数量回升的同时,学校经过对校史和办学特色的研究和提炼,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童心母爱,温暖同行。

  在校园里,我们注意到,老师和孩子们的关系非常融洽,老师不仅要教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也要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在男生寝室,我们帮着教师金燕飞、郦丹给孩子们洗衣服、晒被子。金燕飞说,目前学校有一半是住宿生,每位老师结对4到5名学生,像家人一样关注、陪伴孩子。

  “这里的老师很好,像妈妈一样。”这也是我们在斯民小学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唤回童年乐趣,唤醒千年古村

  学生回流的同时,斯民小学也不忘通过各种方式向外宣传学校的变化。渐渐地,学校在外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从去年秋天起,开始有杭州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目前,全校已有6名来自杭州的随迁子女,陈杰(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午上课后,陈杰的母亲任学梅和我们分享了她和儿子在这里的心路历程。

  “刚开始,是有些无奈,我觉得儿子较难适应城市快节奏的教学,想换一个环境。正好在网上看到斯民小学的介绍,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试读一学期。”任学梅说。

  然而,刚来这里时,她感觉到的却是种种不适应。“我每到周五下午就急不可待地回杭州,直到周一早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但与我不同的是,孩子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变得快乐起来。”任学梅说,去年11月,她试探性地问儿子,回杭州上学好不好,没想到儿子立刻跳了起来:“我喜欢斯民!”接着唱起了校歌,岔开话题。

  “那你是什么时候接受这里的生活?”我们问任学梅。

  “应该也是去年11月吧!”任学梅说,从那时起,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儿子会这么喜欢这里,并认真地观察这个学校,享受这里的生活,渐渐地找到了答案:在这里,孩子们能找到更快乐的童年。去年12月,任学梅将儿子的学籍正式转到了斯民小学,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她,也担任了学校的义务美术老师,希望自己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学校。

  “不知何时起,斯民在心里发芽开花了。”任学梅说,寒假里,她将在这里的体验发到网上后,引起了很多关注,开学后,有3名来自杭州的随迁子女转学到了这里。

  不知不觉间,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纷纷冲到了操场,几位低年级的孩子还邀请我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斯民小学也逐渐成为斯宅这座千年古村的金名片。在学校采访时,我们就见到了3拨前来参观的客人,分别来自杭州、南京和上海。斯宅村党总支书记斯国永告诉我们,除了零散的客人,每周还会有不少学校来这里组织研学游。

  接下来,斯民小学这所百年村小还会发生哪些精彩的故事,我们充满期待。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7 百年村小何以弦歌不辍 2022-03-22 浙江日报2022-03-2200008 2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