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深读

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开门迎客

与“精灵”为伴,探寻好风景

  2月22日,小雨淅沥,位于丽水市庆元县的蔡段村格外热闹。村里人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开馆仪式能吸引全省各地的人前来;而参观者也想不到,率全省之先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竟然开在一个小山村。

  原来,位于这里的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和位于龙泉市的住龙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当天相继开馆,它们也是全省首批开门迎客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生态资源家底颇丰,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上,一直动作不断。而正在谋划的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标准也将为之加一把火。

  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将如何推动生态保护,又会怎样转变人们的观念?我们不妨从这些点状开花的探索中,寻求答案。

和大自然浪漫邂逅

看螳螂漫步是件“正经事”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放眼全国,这一概念也是十分新颖的。

  体验地是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体验馆为主题,进行自然科普和体验的地方,周边还有配套的室外体验场地。“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博物馆,也不是一个室外公园。”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副处长刘春龙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可以用“一个馆、一条线、一套课”来表述。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可供科普的体验馆、一条可供室外实践的野外体验路线、一套可供自然科学教学的研学课程,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区别于其他场馆的最大特征。

  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正是如此。从庆元县城出发,大概15分钟车程,就到了蔡段村。

  如果来之前,你还纳闷体验地为啥建在小山村里,那么在村里走几步,你就会觉得并不意外了:这里溪水潺潺,鸟鸣声声,墙壁上是蝴蝶彩绘,树上挂着村民们自制的鸟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感油然而生。

  碧绿的草地上,凌乱地躺着弯曲的树干以及枯萎的落叶,两只6厘米长的螳螂,正漫步其中。而另一边,绿色的螽斯,靠着强壮有力的后腿,爬上了绿植顶部,额头上的两根触角直直地矗立——这些极具户外野趣的场景,不在山中,而发生在展馆内。“生物多样性体验,重在体验。”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设计师崔宁杰介绍,室内展馆是一个两层小楼,整体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每一处都注重体验和互动。不同于一般展馆的固态展品,体验地展示的多是活体及其生活环境,让参观者更为真实地感受生物多样性。

  “这个我知道,是新物种蘑菇!”在大型真菌展区,一位村民因认出来一种菌菇而激动。他所看到的是皱盖油囊蘑,颜色鲜亮,像一把小伞,却是实实在在的稀罕物。2020年5月,皱盖油囊蘑被发现于百山祖,这也是它首次在国内被发现。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大型真菌分类学杂志《MycoKeys》上。

  室内展馆注重体验,室外路线更是让参观者沉浸式地“长知识”。从展馆大门到村子后山约500米的乡间小路,便是“户外观鸟课”的主干道。这里农田与山林交错,丰富的生态环境内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儿。

  “穿白衬衫、打黑领带的是大山雀,穿黄衬衫、不打领带的是黄腹山雀。”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文文的指导下,记者沿途遇到了20种以上的鸟类。而在村里的后山上,则可借助丰富的林业资源开展昆虫和植物等体验课程。

  “我们通过直接体验的教学方式,训练参观者的观察力、专注力,丰富自然知识与经验。”张文文说。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建设,不光是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更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感。

  “为了确保这种体验感,规范体验地建设,去年7月我们发布了《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价导则》。”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雷金松表示。位于庆元和龙泉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均按照这一标准建设。

  不单是丽水,今后,随着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标准的出炉,浙江各地在建设体验地上将更为规范。

拿什么来保护你

不断“曝光”的生物多样性

  “这个虫子在动!”“这是犀金龟,额头上有一根长角,一般很难见到它们哦!”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一位三四岁的孩子点了点头。

  “乡村的孩子更需要这些科普知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直言,城里的孩子可以去博物馆、动物园等,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广泛,反而是距离大自然更近的乡村孩子,更需要这样的场所。再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对生态保护有了更多的耐心和好奇。

  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的清凉峰科技馆,就被赋予了这样的期待。在科技馆内,存放着大量动植物标本,馆内还模仿森林生境设立了森林生态区块,更有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对象梅花鹿的标本及骨架6只,生动形象地展示着清凉峰的生物多样性。

  “大家对生物多样性的热情逐渐高涨,一些学校也希望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生态科科长徐军告诉记者,2019年清凉峰科技馆就专门扩建生物多样性展厅,一边通过视频及图片等形式,系统地展示清凉峰生态系统及清凉峰动植物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一边通过科普互动来对研学团队进行科普教育。

  这些尝试为浙江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打下基础。在省生态环境厅最近的一次征集中,全省有意愿做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的单位有40余家。金华市、宁波市海曙区等地,都在抓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这个热点。

  “建设体验地,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刘春龙介绍,丽水地处浙西南,生态环境优越,生态指数连续18年居浙江第一。尤其是这些年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百山祖角蟾、皱盖油囊蘑等全球新物种被发现,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但是如何保护它们,人们似乎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

  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的九龙湿地公园便是一例。去年三四月份,这里吸引了大量游客,目的只有一个——观赏如梦如幻的萤火虫奇观。小小的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这几年,随着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才有了如繁星闪烁般的美景。

  “萤火虫虽然好看,却非常怕光,光污染和生态污染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对萤火虫颇有研究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付新华曾说,如果不加节制地开发旅游,对生物多样性来说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或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第一步。放眼全省,各地提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的,不在少数。“省里也将出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省级标准,让体验地建设更加规范,成为浙江保护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窗口。”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处长陈云娟说。

保护发展两不误

蝴蝶扇动翅膀

也能创造经济

  看着村里刚开馆的体验地,蔡段村党支部书记吴华格外激动。对于今后村子的发展,他早已心中有数。

  “今年我们打算在村口建一个蝴蝶谷,丰富研学内容。”吴华说,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只是一个窗口,今后他们将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出更多旅游产品,让游客走进来、住下来,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吴华的设想有着现实基础。村里原本就有文创综合体、青瓷馆和木艺馆等,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今后如果能把生物多样性研学路线开发出来,无疑能进一步丰富村里的旅游资源。“过年前,就有不少周边的百姓专程来看我们的体验地。”言语中,吴华很是满意。

  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能打通“两山”转化的通道吗?在泰顺罗阳镇大溪源村,这一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大溪源村位于一个峡谷,四面环山,过去发展经济不占优势。但是依托这里的山水资源和适合蝴蝶生长的气候,当地开发出了一个网红项目——大溪源蝴蝶谷。

  “峡谷、蝴蝶,这些词组合起来就是吸引力。”大溪源蝴蝶谷负责人牛彪介绍,蝴蝶谷的蝴蝶都由本地蝴蝶培育而来,可以开展观光、加工和研学活动。去年一年他们就吸引了十几万人流量,收入近200万元,极大带动了乡村振兴。

  沿着生物多样性体验的路子,当地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牛彪说,当下他们正结合村里的4条峡谷,计划再开发萤火虫谷、欢乐谷和探索谷,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

  从体验地的建设标准到体验地的落成、文创产品的开发,再到周边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这条路,走得通!”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庆元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吴志文说,“让本地的特色生态文化走出去,这其实也是一种本土生态文化自信,进而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多样生物资源不单吸引省内研学团队。崔鹏告诉记者,他曾和法国的游学团队做过交流,准备让国外的孩子也到浙江开展研学。尽管后来因为疫情,计划搁浅,但他仍看好这一模式的巨大潜力。

  连点成线再成网,可以进一步放大“两山”转化的生态优势。崔鹏举例道,遂昌可以建设偏向数字化的体验地,加入AR/VR的特色;龙泉住龙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旁边就是红色小镇,可以探索红绿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讲好自己的生态故事,就是最大的红利。”雷金松表示,丽水一直创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建成庆元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龙泉住龙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组成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体系,相信更多的体验地建设会让公众更加真切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山区26县找到更多“两山”转化的通道。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5 与“精灵”为伴,探寻好风景 2022-02-23 浙江日报2022-02-2300006;浙江日报2022-02-2300016;浙江日报2022-02-2300011;23847058 2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