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云和刘宝凤为山区留守老人残障人士免费送棉鞋

爱心“长跑”,她一跑14年

  云和刘宝凤为山区留守老人残障人士免费送棉鞋

  爱心“长跑”,她一跑14年

  本报记者 邬 敏 邱建平 县委报道组 陈雅雯 共享联盟云和站 雷 倩

  2月20日,云和县崇头镇后垟、梅竹、叶垟村等高山村飘起了雪花,刚送到的宝凤棉鞋让山区留守老人感到了融融暖意。“天冷也不怕冻脚了!”78岁的叶垟村村民江先林穿上棉鞋时说。

  在云和,当地老人一提起“宝凤”,总是连连称赞。“宝凤”名叫刘宝凤,今年51岁,是云和县宝凤棉鞋来料加工厂负责人。14年来,她的爱心足迹遍布云和各地,免费为山区留守老人、残障人士送去棉鞋6000余双。

  冒雪进山送去温暖

  “送一双鞋不难,难的是她一直坚持。”陪刘宝凤送鞋多年的工作人员说,14年来,刘宝凤每年都会送棉鞋。给残障人士、老人试鞋,刘宝凤从不嫌别人的脚是否脏臭,每次都要耐心地俯下身子给他们试穿,尺码不合就再换一双。

  一个大纸箱,装着20多双棉鞋,约有十五六斤重,搬货、装车、分鞋,体型清瘦的刘宝凤从不喊累。2月20日,她和工作人员开着小货车翻山越岭,为云和县300余位山村老人送去棉鞋。

  “阿姨,您穿34码的鞋子合脚吗?”在竹子坪村自然村,刘宝凤来到91岁的兰富萍老人家里,搀扶着腿脚不便的兰富萍坐下后,从货车的纸箱里挑选了几双短款的棉鞋给老人试穿。穿上棕底碎花的棉鞋,兰富萍边走边夸:“真舒服,大小正合适!”“婆婆的脚很小,一直很难买到合适的棉鞋,这下好了,太感谢了!”老人的儿媳握着刘宝凤的手,满脸笑意。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刘宝凤心里暖洋洋的。

  送至最后一户人家时,夜色已沉。刘宝凤踩着村里积雪的小道,来到一座低矮的土房,特意看望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老人长期卧床,经常脚冷,刘宝凤特意用灯芯绒、弹力棉、长绒棉等5层面料,缝制了一双加厚版的棉鞋,送到老人床边。

  连着送了一村又一村,刘宝凤顾不上喝一口水,就拖着疲惫的身子匆匆赶回县城,回到家时已是深夜。

  奉献爱心连夜赶工

  为了给残障人士送棉鞋,刘宝凤前些天就忙开了。“叶根龙,42码。陈海东,41码。饶平,40码……”春节假期刚过,刘宝凤就对照着记事本上密密麻麻的人名和鞋码,将一双双棉鞋装进白色塑料袋中,用黑色水性笔在袋上挨个标好鞋码,然后开始打包装箱。整个流程下来,干净利落。

  “来,大家帮忙把鞋子搬下来,按照码数排起来,方便大伙儿来领。”一小时后,满载棉鞋的车子缓缓停靠在云和县凤凰山街道中山残疾人之家。将两个大纸箱搬下车后,刘宝凤叮嘱工人们分送棉鞋的细节。

  这里共有31人需要棉鞋。春节前,云和县残联特意联系刘宝凤,商谈为残障人士捐赠棉鞋事宜,可仓库里的棉鞋已基本断货。“既然答应了要捐赠,绝不能食言。”刘宝凤一头钻进仓库,搜罗出备用的鞋底、面料等,又召回部分员工,用暖气扇将一双双受冷发硬的鞋底吹软,连夜赶工缝制棉鞋,并送货上门。

  “大哥,您穿41码的鞋子合脚吗,觉得小可以换。”得知56岁的截瘫患者余荣钦脚踝发软无力,容易内翻下沉,刘宝凤特意选了一双大一码的棉鞋,蹲下来帮他把鞋穿好,扶着他来回踱步试脚感。“棉鞋穿起来轻软,负担小,暖和!”余荣钦应道,言语间满是谢意。

  刘宝凤还见过一双不一样的脚,杭州沈女士的丈夫双脚残疾,左脚43码,右脚38码,买鞋只能一次买两双。多年来,他始终难寻合脚的鞋。在5年前的一次展销会上,沈女士偶然留意到了宝凤棉鞋,便主动联系刘宝凤。“我丈夫多年来鞋子不合脚,您看能不能帮他做一双。”电话那头,沈女士言语恳切。可制作这样一双特殊的鞋,从设计、用材到缝制都比较麻烦,刘宝凤想了想,还是答应了。刘宝凤专门组织工人为其定制。近5年来,每年冬天,刘宝凤都会给对方免费寄送特制款棉鞋。

  刘宝凤说:“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会一直送下去,把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带动300多农户增收

  走进宝凤棉鞋来料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忙着裁布面、剪毛绒、装拉链、缝鞋底……飞针走线间,一双双棉鞋渐渐成型。一旁的刘宝凤不时提醒员工认真检查。

  刘宝凤创业,靠的是一股子“倔”劲。她学做鞋从拆线开始,一层一层打开棉鞋,琢磨布料裁剪、钩针缝合手法。她还跑了各大鞋厂,多方求教制鞋技术……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后,刘宝凤逐渐摸索出了独特的技术。

  2008年,刘宝凤办起了宝凤棉鞋来料加工厂,“诚实守信、保质保量、真诚助人”12个字,成了她坚持14年的经营信条。“我们的针线是对码的,37码的鞋子就是37针,少一针我都要求重做。虽然客户难以发现这些细节,但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凭借着这份信用,她的加工厂发展迅速。

  刘宝凤打小是苦过来的,她深知生活不易。厂里的60位员工都来自周边乡镇。“我和丈夫都在宝凤姐厂里上班,这里手快的一天能赚200多元,我们夫妻俩一年能有15万元收入。”今年49岁的项大姐是崇头镇沙铺村人,以前靠种田、养猪为生,如今她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在县城买了房。

  目前,宝凤棉鞋厂年产值逾400万元,带动全县3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爱心“长跑”,她一跑14年 2022-02-23 浙江日报2022-02-2300007;浙江日报2022-02-2300014 2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