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聚焦更高水平“五个嵊州” 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嵊州:筑品质之都 绘共富蓝图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千年前,诗人李白在嵊州留下诗文,思绪从遥远的长安翩然而至。如今,这一隅锦绣江南一路拼搏、奋进、开拓、进取,正续写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壮丽诗篇。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0亿元,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72个,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级开发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四港联动”蓝图铺就,嵊州首个CBD初步形成,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打造“民情通”“校食安”“数智文明”等多跨场景应用,城市“触网”飞跃发展;成立剡溪智库,系统开发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越乡文化绽放光彩,城市品质提档升级……五载芳华硕果累累,嵊州步履坚实。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令人留恋的,不止这里的山水风光。迈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如今,嵊州正聚焦更高水平的实力嵊州、品质嵊州、美丽嵊州、幸福嵊州、数字嵊州,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谱写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建设新篇章。

聚焦高质量发展

“实力嵊州”阔步向前

  新春伊始,嵊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核心区域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地里处处可见大型机械,工厂里自动化设备快速运转,一辆辆满载“嵊州制造”产品的货车穿梭不停,由嵊州驶向全国各地。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嵊州深化实施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飞地招商等,不仅50亿元以上项目创历史新高,百亿元以上项目也有新突破。”嵊州市招商投资中心副主任钱科灵说。近年来,比亚迪新能源、贝达药业、长鸿高科、浙江纳米抗体、多肽产业园、晶越半导体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着眼“高精尖”,集聚引领效果显著,见证着嵊州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工业经济百强县、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创新百强县、营商环境百强县……近5年来,嵊州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含金量高、成色度足的“金名片”越来越多。红火的经济氛围给了市场更多信心,从2016年“十二五”末嵊州市第一家企业新光药业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破冰”,短短5年间,迪贝电气、昂利康制药、帅丰电器等6家嵊州企业相继上市,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成为当地优化产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滔滔剡溪,百舸争流,“实力嵊州”正阔步向前。

  近日,在嵊州城东,总投资28亿元的巴贝集团陌桑高科二期厂房已具雏形。很快,这里将建成世界上先进的恒温无菌工厂化养蚕车间,可年产鲜茧4万吨。“要在工厂化养蚕的催化作用下,让中国的丝绸制品成为世界一流,为嵊州打造‘中国丝高地’提供支撑。”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信心满满地说。

  早在2019年1月,巴贝集团向全世界宣布,正式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其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正式投产。“巴贝故事”令人振奋,凝聚着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这也正是嵊州传统产业探索转型升级的缩影。过去的5年里,嵊州全面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出台“5+5”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明确路径、强化举措,除了丝绸产业,同样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智能厨房”“中国电机之城”等金字招牌也在不断升级。

织起立体交通网 “四港联动”能级跃升

  1月8日,首发复兴号列车从嵊州新昌站驶出,标志着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正式通车,这也意味着嵊州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高铁风驰电掣,从嵊州人的家门口“穿越”,结束了当地不通铁路的历史,也让嵊州迈入一条推动浙江省域一体化进程、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发展之路。“高铁开通后,和客户往来洽谈业务更加便捷。”浙江海迪嘉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芳喜不自禁。

  连通沪昆、商合杭、宁杭、杭黄、杭深高铁等,“牵手”长三角地区高铁网,极大便利了嵊州人民的出行,让嵊州能够更好地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铁为嵊州的发展提升“加速度”,码头建设则带来更广阔的“宽度”。当前,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工程正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可同时容纳6艘1000吨级船舶停靠,货物通过码头从曹娥江、杭甬运河水上运输直通上海、宁波港,实现江海联运,将有效带动内河航运发展,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水陆空多位一体,站在浙江省四大都市区的“金十字”交通枢纽,嵊州正打造“四港联动”的枢纽节点城市,提升城市能级,扩容都市“朋友圈”,通过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纵横交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端资源要素将突破时空限制,在集聚互联中蕴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不断延伸“主动脉”,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的同时,嵊州苦练内功,盘活城市“毛细血管”。近年来,南沿路、丹桂路、新悦路等多条“断头路”相继打通,同时,全市新增新建改造道路39.2公里,建设联网路2条,甬金高速西接线、杨港路等城市道路相继贯通,527国道嵊州境内全线开工建设,城市二环基本建成。

唱响品质“双城计” 唐诗之城幸福提档

  每天清晨,家住嵊州吾悦华府的市民李增亮习惯伴着朝阳,到与家仅一路之隔的“美妙三公里”晨跑。“这几年来,城区面貌变化很大,‘美妙三公里’是一处新增的城市景观,为我们健身、休闲提供了好去处。”李增亮说。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嵊州的秀美风情令人陶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佳作绝句,千年文脉随着时光洪流传续。如今,这些文化“宝藏”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角角落落。

  近5年来,嵊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山水城市”的战略步伐,一体化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30多亿元,高品质打造“诗画剡溪”、市区沿江绿道、城隍山(艇湖)游步道等水系城市景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秀”出“最美”身影。

  中国唐诗之城启动建设、越剧小镇即将全面建成、获评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作为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近年来,古韵风雅在嵊州“邂逅”现代时尚,品质生活与精神富乐相生交融,环境美化与民生幸福“同频共振”。

  从“美妙三公里”的古戏台公园远眺,能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开元名都大酒店,这里作为嵊州的崭新地标建筑,集高星级商务酒店、高档写字楼及精品商业于一体,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城市形象,有力推动城市发展。老城焕发新颜,新城靓丽蝶变,嵊州正唱响高品质“双城计”,让市民的幸福感大幅跃升。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扎实增进民生福祉一直是嵊州市委、市政府放在心间的头等大事。5年来,嵊州累计财政支出258亿元用于民生领域,推动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多管齐下”。医疗方面,嵊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帮百姓暖心“砍价”,同时,组建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两个“医共体”,启动异地新建市妇保院和疾控中心,实施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新建镇街卫生院3 家,全域医疗服务再升级;教育方面,5年来,嵊州累计新建学校 13所、改建22所,镇海中学嵊州分校签约落地,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全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已成功创建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市。

“硬核”场景来“护航”

数字赋能惠及民生

  新年伊始,浙江迪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礼包”,由嵊州市人力社保局安排的招工大巴整装待发,将帮助企业去到省外招收工人。“通过‘企情日记’,相关部门为企业‘量身定制’方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驻企服务员李国钧说。

  “企情日记”的创意来源于嵊州首创的“民情日记”,如今,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实现信息收集记录、上报交办、反馈全流程移动化、信息化。“从手写日记到即时服务‘云端’互动,‘民情日记’‘企情日记’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形式不断更新。”嵊州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姜金涛说。

  2021年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元年,嵊州提升“数智思维”,聚焦数字赋能,一批具有首创性、标识度、影响力的改革项目和改革举措如雨后春笋涌现,引领现代化先行,截至2021年底,嵊州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3项,省级改革试点34项,全市形成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示范、典型引领、全上跑道、加速竞跑的良好态势。

  推出“民情通”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民情快递”“民情速解”“民情沙盘”,打通“数治民情、全域通达”的“绿色通道”;在“校园食材标准化智慧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省内率先打造“校食安2.0”数字化改革项目,升级多个在线功能模块,保障9万名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市公安局全面深化现代警务,发布“三能指数”评价体系、“剡警铃”提质增效系统、失驾人员查控模型等8个场景模型,“枫桥式”协同治理场景应用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近年来,一批“硬核”应用场景在嵊州“上线”运行,数字化的“福利”惠及更广,为百姓安居乐业添上“安全绳”。

  (本版图片由嵊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嵊州:筑品质之都 绘共富蓝图 2022-02-23 浙江日报2022-02-2300007;浙江日报2022-02-2300009;浙江日报2022-02-2300010;浙江日报2022-02-2300016;浙江日报2022-02-2300014;浙江日报2022-02-2300021 2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