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摄协摄影师连续10年下乡义务拍照,记者跟随打下手
这张全家福,拍出村民共富路
本报记者 金汉青
正月初三上午,我早早赶到了嵊州市谷来镇培坑村。霏霏细雨夹杂着雪子落下,我不禁有些发愁:天气不太理想,摄影师们能不能准时到达?
“小金,过来搭把手,我们带了很多拍全家福要用的‘道具’。”还在担忧时,嵊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马玉龙摇下车窗招呼我。9时50分,3辆车带着9位摄影师准时到达。紧接着,我当马玉龙的助手,跟摄影师们走村串户为村民们拍照。
春节期间,扛着“长枪短炮”下乡为老百姓义务拍摄全家福——嵊州市摄影家协会的这个“惯例”一坚持就是10年。10年间,摄影师们走进250多个村庄,累计拍摄全家福数万张,免费赠送给乡亲带装裱的全家福镜框超过5000个……
一张小小的全家福,把全村人的热情都调动了起来。
听说可以拍全家福,村民张卫峰赶紧把在附近串门的家人叫回来。站在装修一新的房子前,摄影师为张卫峰家人留下了团圆合影。合照拍完后,张卫峰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给我看:“我们家以前也拍过合照,这是几年前房子没装修的时候,可没现在这么亮堂。”张卫峰说,“这几年村里大力发展香榧产业,很多村民经济条件跟着好起来了。我父母种了10亩香榧,每年也可以赚五六万元,行情好的时候赚得更多呢!”
从张卫峰家出来,我们又来到村民张宁华大姐家。当天恰逢她母亲70岁大寿,一家老老少少穿戴一新,一片欢声笑语。花了大约3分钟,我帮着协调这一家人拍照的站位。好不容易排出了一个合适的站位,即将拍摄时,一位摄影师突然提出:小朋友的外套颜色有些扎眼,最好换一套。当小朋友换好衣服重新站好,马玉龙又抬起头喊:“稍等一下,刘海挡着张大姐的眼睛了。”我赶紧跑过去,帮张宁华整理头发。
“过年开不开心?”“开心!”面对镜头,一家人露出灿烂的笑容,“长枪短炮”的快门声“咔咔”响起。拍毕,摄影师们立刻仔细检查照片,确认没有瑕疵后,大伙儿松了一口气。“我今年48岁了,还没有和家人们一起拍过全家福,今天有这么个机会,太难得了。”看着一家人的合照,张宁华难掩激动之情。
摄影师们一天内为60户村民拍摄了全家福。电子版底片当晚就由村干部转发给村民。照片冲洗出来后,摄影师们还将装裱好镜框,再次进村送给村民。
当天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村民张正祥一家在门口围着火盆取暖。摄影师们看到后,马上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下这个温暖的瞬间。与传统全家福不同的是,这张照片显得有些“另类”,但非常有生活气息。张正祥一看到这张照片,立马乐呵呵的。马玉龙说,相比摆姿势,他们更喜欢这样捕捉动人的细节。
当了马玉龙的助手我才发现,拍全家福是个细活儿。除了要依靠摄影师的技术,拍摄现场还少不了细心观察和临场调整。有的村民对着镜头,笑容僵硬,这时候,我这个当助手的就要喊句“西瓜甜不甜”或者“日子过得幸福吗”,等到大家喜笑颜开,摄影师们立刻按下快门。
有时刚按下快门,镜头里的某个人却闭上了眼,这当然是不行的,得重来。这时候,我又得提醒他们保持微笑。还有的时候,我要化身“场务”,给村民围上红围巾、让他们手提红灯笼或拿着福字,来营造红火热闹的氛围。
在村里行走,看着干净的村道、整洁的民居,马玉龙不禁感叹:“这些年,嵊州很多村子变化很大,村居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村民富了起来,修了新房子、院子里停放着小汽车……”这些变化也记录在村民的全家福里。
有一回去贵门乡里仙坑村,当摄影师们拍好全家福准备离开时,全村村民都冒雪站在山岗上送他们。这些感人的瞬间,成了大家坚持拍全家福的一大动力。
下午1时,天空飘起了雪花,但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摄影师们不断调整着姿势和机位,力求抓住每一个精彩瞬间。“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伴随着村民的欢笑声不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