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农民金岳品用古老的稻鱼共生模式,为家乡带来新希望——
一尾田鱼的致富山歌
本报记者 邬敏 邱建平 县委报道组 叶礼标 陈德孟
迎着冬日凛冽的冷风,金岳品带着我们绕过弯弯的山路,来到了青田县方山乡松树下村。
时近年关,松树下村房前屋后挂上了大红灯笼,田鱼干、萝卜干、酱肉等年货腊味香飘四溢。我们随金岳品走进层层梯田中,眼前,成群的白鹭从山间飞过,不时落在溪涧水塘边觅食。“你们看,这山里头的风光多美啊!我从法国回来,当了15年农民,一直喜欢这种感觉!”今年58岁的金岳品是浙江方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皮肤黝黑,嗓门大,做事风风火火。
从海外餐饮店跨界干农业,他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让田鱼游出了大山;从归国华侨跨界当村官,他为家乡倾注心力,带着父老乡亲们走向共富路。
跨界农民金岳品用古老的稻鱼共生模式,为家乡带来新希望——
一尾田鱼的致富山歌
本报记者 邬 敏 邱建平 县委报道组 叶礼标 陈德孟
“泡”在田里的跨界农民
金岳品在法国打拼多年,餐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收入丰厚。为什么跨界当农民?还得从他2007年春节的回乡见闻说起。
“在我的记忆里,方山的梯田层层叠叠,房前屋后的水池里都有田鱼,风景很美,可我从法国回来,看见家乡的良田都荒芜了,杂草丛生。”望着眼前这个人口外流、田地抛荒的山乡,金岳品心里一阵酸楚。
迎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风口,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脱下西装,回到家乡,一头钻进稻田里。
他投资100多万元承包了50亩稻田建养殖基地,投放了大批田鱼苗,琢磨起了“稻田养鱼法”。没过多久,孵化出的田鱼苗却出现了大规模的翻白肚现象。
为找出症结所在,他辗转反侧。除向父亲和老农户请教外,他还自费到上海海洋大学进修。上课期间,他跟在专家身后听课做笔记;回到养殖基地,他又跑到田里做各类实验。180多天后,他终于搞懂弄通了稻鱼共生技术。
2011年,金岳品与几位农户合伙成立了浙江方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田鱼育苗基地和40多亩的稻田养鱼基地,办起了稻米育种烘干、田鱼加工点,推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0余户农民增收,这些农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为了打响品牌,他注册了“方源田鱼干”“稻鱼共生”“二都方山生态米”等商标,开始跑全国各类展会,渐渐打出了青田田鱼名气,打开了市场,也吸引了众多海外侨商纷纷加盟。
他的稻鱼种养基地也成了交流学习的重要示范基地。2014年6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家到青田方山实地考察农业遗产项目,来到金岳品基地考察时,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高效生态经营模式表示充分认可。经专家推荐和严格筛选后,当年10月15日,金岳品作为中国农民的唯一获奖代表,与来自印度、缅甸、新西兰和泰国的4位农民一道,接过“世界模范农民”奖状、奖杯。
与老乡们有个“约定”
最近,松树下村的村民们在房前屋后忙着晾晒、熏制田鱼干。这些加工好后的田鱼干将在不久后被金岳品公司统一收购,被加工成一盒盒精美的“年关岁礼”,搭乘货车,发往杭州、温州等地市场。
面积3.86平方公里的方山乡,户籍人口有1380余人,留守在家300余人中,老人约占90%。金岳品说,曾经,村民们除了养鱼种地,基本没什么其他收入,山高路远,田鱼和果蔬的销路有限。
2016年起,金岳品开启了田鱼产业扶持计划,同村里100多位留守老人、困难户结队,免费为他们提供鱼苗和技术支持,村民们负责田鱼生产,金岳品再以市场价统一收购销售村民的鲜鱼、田鱼干等产品。
“不能用化肥,不能用农药。”这是金岳品和老乡们约定的生产“准绳”。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里,水稻为鱼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鱼为水稻松土施肥,两个互为依存的物种,通过原始协作,形成科学的生态系统,生产出了安全绿色的田鱼和口感香糯的稻米。
金岳品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旦用上化肥农药,田鱼就活不了。可按照传统稻鱼共生方式,一亩地里田鱼能收120公斤,稻米能收400公斤,还节省了人工。一亩地收入能有上万元。”按着金岳品教的法子,村民们的钱袋鼓起来了,养鱼种稻的积极性高起来了,片片荒地渐渐被开拓成了亩亩肥田。在重重大山中,金岳品带领村民们唱出了一曲致富山歌。
金岳品懂电脑、懂设计,会画图,他为自家的田鱼设计了外包装、田鱼logo等,申请了QS认证,还发明了手提袋式、背包式样的便携真空袋——通过采用高密度特种材料,往两端充氧气,可有效延长活鱼的存活时间至100多个小时。
从田里捕捞上来的新鲜田鱼,装入装水的真空袋里,坐着装有氧气泵的货车被运往上海的机场。次日,它们就会抵达西班牙马德里、意大利罗马等地的超市里,成为海外华侨餐桌上的“家乡味”。
为民服务“劲头十足”
金岳品是党员,也是“村官”。在村民眼中,只要是为大家服务,他总是风风火火,劲头十足,一刻也停不下来。
2008年至今,金岳品先后担任松树下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方山乡调解员。他经过商、搞过农业,却从没干过“村官”,初上任时,不少村民不服气,可金岳品不畏难。
松树下村地处方山乡中部,下辖松树下、倪岸、郑岸3个自然村,村里经济底子薄,是典型的农业村。
一上任,金岳品便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同村干部和村民们深入交流,熟悉村情。村里唯一的出村路,一到下雨天,路面坑洼遍地,泥泞难行,是横亘在小山村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对于修路,村民们的呼声很高。2010年盛夏,金岳品多方争取资金,没日没夜地带领村民们扛着锄头修路。资金紧缺时,他自己掏钱垫上,历时一年多,村里的3米宽的小路被拓宽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
“以前出去买块猪肉,来回要走上大半天,现在开车10分钟就到了,老金是真心对大伙好!”村民叶金葱说,老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村民有个缺水断电的急难事,只要一通电话,他马上到。
“村干部要真正为老百姓好,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 金岳品从柜子拿出一本厚厚的规划设计书。“我们通过结合村里的山地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村里发展旅游业、养老服务业等业态发展、打造重点项目,村里会陆续建起公园、广场、养老院等。”他说,未来的松树下村一定会有一番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