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守护烈士陵园几十载,陈士勤:

“我放不下在这里长眠的战友们”

  雷锋帽、黑夹克,双眼有神,讲话逻辑清晰、中气十足,第一次见到陈士勤的人,都不会想到这位老人已经92岁高龄。

  “这两年腿脚不好,去得少了。”每天爬上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的烈士山,擦擦墓碑、培培黄土,是陈士勤从1973年就任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后就养成的习惯。即使1993年离休后,他还依然坚持。老伴解菊仙说,他不在陵园工作了,但还“天天像上班一样”往陵园跑。

  “我放不下长眠这里的战友们。”陈士勤说,长眠于此的454名革命烈士,都是为解放一江山岛英勇牺牲的战友。

  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打响。陈士勤作为浙江军区海防第一大队三中队三区队长兼30号登陆艇艇长,带领所在队伍成功掩护登陆部队,占领了岛上的制高点203高地。

  19日凌晨2时,一江山岛全岛解放,但敌人还没有放弃最后的抵抗。在回程时,敌机空投了2枚炸弹,其中1枚把陈士勤他们的木质登陆艇炸坏了。

  “海水灌进船舱,船就这样翻过来了。”老人边说边用手比划,虽然时隔67载,但是当时的情景依然刻在他的脑海中。

  年轻的报务员因身背沉重的报话机,瞬间沉入海中。“救人!”陈士勤立刻反应,率先爬上已经倾覆的登陆艇艇底,然后用手去拉其他人。

  因为是冬季,大家身上的棉衣吸水变重,“拉不动,但拼了命也要拉上来。”手不够长,便伸出腿去,陈士勤就这样救起了艇上其他14名同志。

  回忆起解放一江山岛那天的情形,这位92岁的老人精神头很足,滔滔不绝地叙述了1个多小时,连口水都没有喝。

  “其他地方不去,就想到烈士陵园工作,”1973年,支援北大荒16年的陈士勤调回台州,他主动申请到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工作。

  金寿兴、赵德元、胡志英、张增利……“很多曾一起训练、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亲密战友,把生命留在了一江山岛。我很幸运地活了下来,我只想好好守护他们。”陈士勤把守护烈士陵园当做自己的使命。

  当时,埋葬烈士的枫山有45公顷,满山荒芜、杂草丛生,而陵园管理处运营经费又很有限。怎么办?这位老兵拿出当年救人时的那股拼命劲儿,来搞陵园建设。

  “他经常吃完饭就上山,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听着陈士勤讲述过去的点滴,解菊仙也回忆起老伴一门心思扑在陵园的那些年。

  树,自己种。在陵园管理房旁,有陈士勤亲手栽下的一棵樟树。清洁,自己来。陈士勤每天带着扫帚、毛巾爬烈士山,清扫墓道,擦拭墓碑。连破损的修补工作,这位当时的陵园管理处主任也揽了下来,拿着水泥和抹灰刀修补战友们的墓碑。为了防止有人趁夜到墓区偷偷砍树,陈士勤还加强夜间巡逻,自己拿着手电筒去墓区转。

  “我能做的,就是记住他们,常去看看他们。”1993年离休后,陈士勤还是一样每天爬烈士山,要看看战友们才心安。让他感到高兴的是,陵园的条件越变越好。

  1995年1月,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被民政部列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工并重新对外开放。

  最近几年,家人担心陈士勤的身体,一度不让他再往烈士山上跑,但却拦不住这个“拼了命”要上山的人。

  2019年,台风“利奇马”登陆台州。台风过境后一大早,风雨还没彻底停止,陈士勤就往烈士陵园赶。还有一次,陈士勤刚刚出院,就不顾家人的反对,自己偷偷溜去了烈士陵园。为了上山方便,陈士勤还在山脚下藏好了一根毛竹,当做上山的拐杖。

  “我怕我忘记他们,”陈士勤说,让他担心的不是腿脚的不便,而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从前了。还好,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一江山岛战役,帮陈士勤一起铭记这些英烈。

  这几年,特别是清明节前后,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到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缅怀英雄、祭奠先烈。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清明节3天小长假期间,陵园共接待了约1.5万人次的家属和群众前来祭扫。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我放不下在这里长眠的战友们” 2022-01-24 23657415 2 2022年01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