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探索共同富裕的“三农”解法

浙江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绘新篇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十四五”开局,浙江被委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让人人都过上好日子,是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美丽图景。共同富裕,“三农”当先。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是最大的希望和潜力同样在农村。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已降至1.94。2021年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以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为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本质建设,全省农业农村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浙江在缩小城乡差距、释放农村潜能、创造农民美好新生活上持续发力,一幅崭新的“三农”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浙江“三农”,未来已来。

拉近距离,鼓起“钱袋子”

  农民富不富,“钱袋子”最有发言权。物质丰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在台州市黄岩区,一盏“小橘灯”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暖了大家的“心窝子”。“小橘灯”暖心工坊通过引导企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加工作坊等52家劳动密集型市场主体下沉,与54个村合作建成54个“小橘灯”暖心工厂和工坊车间,吸纳了900多名当地民众就地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215人,平均每年可帮就业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

  放眼全省,这样的促农增收致富举措不胜枚举。武义县通过“一周一基地”直播活动帮助农民增收;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五村联合总社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玻璃栈道项目发展乡村旅游;黄岩区组织宁溪镇大苔村低收入农户从事菜花梗加工……自我省启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成效初显。

  ——缩小城乡差距。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1.94,比上年缩小0.02,城乡收入比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共同富裕三大核心目标之一的缩小城乡差距取得实质性成效。

  ——缩小收入差距。聚焦种养大户、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扩中”中坚群体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等“提低”主要群体,梳理出推进农户“扩中”“提低”主要路径。

  ——缩小地区差距。实行一县一团、一村一组、一户一策,26个帮扶团组与山区26县逐一结对,团组单位与230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逐村结对,17.5万名干部与47.9万户低收入农户逐户结对,全面打造新型帮共体。

  改革促共富,充分释放改革和发展红利。2021年,我省通过深入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行动,批复实施第一批2个市、16个县(市、区)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省级试点。扎实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全面启动新一轮中央确定的试点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位一体”等重大改革。开展农业农村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网上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率达99.49%。

  绿色,始终是“三农”最美的底色,也是描绘共富美景不可或缺的色彩。2021年,浙江坚定不移深化“千万工程”,加快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制定《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加快构建“五团发展、百带共富、千村未来、万村精品、全域美丽”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格局。开展了新一轮省级星级公厕和示范性公厕评选,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面达96%。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上的丰收,更要精神生活上的丰收。2021年,浙江乡村文化礼堂2.0版揭开面纱。新版文化礼堂着力打造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让农村文化礼堂更具特色化、智慧化。我省还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新增红色文化村落类别。缙云茭白-麻鸭生态系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聚力“双强”,锚定“高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所在,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由之路。

  近日,在武义县百升菇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菌棒铺满了一层层的菇架,在冬季依然能正常出菇。该公司技术人员施礼介绍,自从引进了智能温控成套设备,实现了全年都能生产出菇,效率提高了6倍,每棒菇产量比常规提高15%~20%,每年每亩可增收15万元。正是通过农业“双强”行动的推进,武义县扶持引进全省首条日产2万的菌棒机械智能化生产线。

  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上求突破,让农民有机用、有好机用,是农业“双强”行动的题中之意。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正式拉开了农业“双强”行动的大幕,确立了“一年大突破、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的奋进目标。省农业农村厅积极行动,推动出台五年行动计划等“1+X”政策,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高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的省域样本。

  科技强农,做强种业势在必行。“种业好比是‘芯片’,有了自己的品种,发展才有底气。”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元明告诉笔者,公司联合高校每年投入500多万元,开展南美白对虾育种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工作,填补了我省白对虾“从亲本到苗种”繁育领域的空白。

  农业“双强”行动实施以来,我省不遗余力打好种业“攻坚战”。《浙江省“十四五”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启动新一轮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水稻、旱粮两大战略产业和蔬菜、果品等十大主导产业有望迎来一批新品种,育种攻关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做不到粮食安全,谈不上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浙江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抓好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保供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2021年粮食生产播种面积1510.1万亩、总产量124.2亿斤、单产411.2公斤,均创近六年新高,春粮生产首次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突出抓好生猪稳产稳供稳价,全省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分别达到668.69万头、71.2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5.02%、14.38%。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采取“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出台整治优化工作十法,全省已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112.57万亩,全面完成审计整改任务。

数字引领,

奔向“共富路”

  如何在农业领域激发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数字化改革是一把“金钥匙”。

  “看一下2021年我有多少善治积分?能拿到多少分红?”近日,平湖市新仓镇中华村村民龚泉奎拿出手机,点开“善治宝”微信小程序,轻松查到了自己2021年的积分。2021年5月,平湖市全面推广“善治宝”平台,不仅可以查询积分、申请善治贷款、预约家宴中心,还能查询村“三务”情况、申领种粮补贴,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

  作为数字经济先行地,浙江数字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浙江“三农”辨识度的“金名片”,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聚力赋能。

  2021年,“浙江乡村大脑”蔚然成形。省农业农村厅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应运而生,数字“三农”改革专班迅速组建,由厅长亲自挂帅,分管厅领导担纲领衔,构建“业务牵头单位+数字‘三农’改革专班+技术开发公司”的“1+1+1”工作机制,确保数字“三农”改革加速推进。着力打造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为基础,覆盖全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浙江乡村大脑”系统构架。

  以“浙江乡村大脑”为顶层框架,2021年浙江农业农村领域应运而生了系列场景应用,并且形成“浙农”系列多跨场景应用协同推进的局面。聚焦当前“三农”工作中最紧迫最现实的重点领域,对准跑道,按照“顶层设计-增量开发-迭代升级”的推进模式,谋划开发“14+2”个“浙农”系列多跨场景应用。目前,浙农经管、浙农牧、浙农优品、浙渔安、浙里乡伴、浙农富裕、浙农码等11个应用上架“浙政钉”“浙里办”。

  2021年,数字赋能乡村成果斐然。归集数据12.93亿条,集成多跨场景应用53个,“浙农码”对接应用场景43个,累计赋码用码量突破1200万次。浙江畜牧产业大脑成为全省数字化改革第二批“最佳应用”,浙农富裕成为数字政府系统最佳应用,浙江畜牧产业大脑、浙农优品成为第一批数字经济系统优秀省级重大应用,浙渔安成为全国唯一的渔船渔港精密智控建设试点。21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85个乡村上架浙里办“我的家园”未来乡村板块,210家主体认定成为首批数字农业工厂,全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66.7%、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探索共同富裕的“三农”解法 2022-01-21 浙江日报2022-01-2100007;浙江日报2022-01-2100010;浙江日报2022-01-2100011;浙江日报2022-01-2100009 2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