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安吉 全域美丽大花园 增色共富绿色样本

  安吉,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验区建设为战略支撑,历经三年多的耕耘,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顺利完成首批省大花园示范县验收并成功命名。

  2021年,安吉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数字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机制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提优、绿色产业提质、全域旅游提效、城乡基础提升等“五大工程”,推动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高效落实,形成集成化改革创新优势,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域大花园发展潜力。同时,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安吉进一步构建全方位的绿色发展体系,绘制“县强、民富、景美、人和”四幅美丽新画卷,让“这份绿”舒缓中见激越,轻灵中蕴厚重,更充分地融汇到包含生态、城乡、产业等诸多子系统的大系统中,推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更高水平上绘就全域大花园新图景,助力描画出共富安吉样本的隽永底色。

  锚定力

护美绿水青山

  拓宽转化通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安吉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聚力实施生态环境提标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推进全方位治理、全过程防控、全领域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前列。

  时光在青山绿水中流转,青山绿水在这里越显俊秀。如今,安吉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1%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实现了全覆盖。

  美丽生态的背后,是安吉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的“久久为功”。大力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面启动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升,加快建设智慧排水管网,加强土壤安全防治,深入推进全省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构建无废城市、无废村庄、无废细胞创建体系……安吉,多措并举,共同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底线,在提升生态环境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蹄疾步稳。

  保护的同时,安吉同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重塑山水清丽色。深入推进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安吉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提升西苕溪等重点水源涵养区保护力度,在全省首创县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珍贵彩色森林工程和全域乡村森林建设,新增珍贵树种352.8万株,林木蓄积量达364.35万立方米,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关注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开展全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完成安吉小鲵国家自然保护区、陈嵘省级森林公园勘界定标,全省范围内中华秋沙鸭最大种群在安吉现身。

  做好绿色发展的底子,在美丽生态和美丽环境的加持下,安吉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一极。

  走进安吉县报福镇彭湖村,这里正因为改造一新的露营基地而声名鹊起。原本无人问津的废旧景区,如今拥揽好山好水,引入咖啡厅、露营基地等休闲娱乐业态,重新热闹起来。

  生态旅居产业早已成为安吉的一大支柱产业。放眼整个安吉,如今这里已培育精品民宿120余家,高等级民宿29家,培育主题文化民宿村落3个,提升农家乐集聚区3个。其中,安吉更是大力擦亮地方品牌,打造五鹤村树景坞民宿村落,推进该县景坞村、董岭村、景溪村三个农家乐集聚区规范提升,形成更具竞争力和辨识度的慢生活体验区,让绿水青山更显“金价”。

  强动力

  高质量强引领

  布局现代产业体系

  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道,离不开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过去,安吉流传着三句话:“一竿翠竹撑起一方经济”“一把转椅转出一大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这三句话,正是安吉扛着生态“金名片”、实现绿色发展的缩影之一。

  然而,在浙江大花园建设的推动下,安吉新时代的产业格局不局限于此。在做好做实竹产业、椅产业、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吉顺应时代发展洪流,精准发力,实施现代产业提质工程,加速构建富有安吉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迈向现代化。安吉以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为依托,制定农业数据资源目录标准规范,建设品质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安全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实施“1+1+N”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农产品整体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成功打造安吉白茶、安吉竹笋、安吉竹林鸡、安吉高山果蔬、天赋渔鲜5大品牌,其中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到45.2亿元,连续十二年跻身全国茶叶类区域公共品牌十强。

  值得一提的是,安吉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山银行”试点,有效拓宽“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绿色通道,构建了资源归集、确权评估、收储交易、运营反哺、利益分配和GEP核算为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用。其中,依托“两山银行”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首期竹林碳汇收储规模14.24万亩,合同总金额达7230.8万元。截至目前,安吉“两山银行”共转化项目24个,吸引社会资本超200亿元,有效助推了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协同增长。该模式已在全国30余个县市复制推广。

  另一方面,推动现代制造业实现绿色化转型。锚向产业链更高价值端,安吉大力推动绿色家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通用航空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制造业“1+5”高质量发展体系。而这背后,需要前沿的科技创新和人才供给作为强要素支撑。为此,安吉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创建,加大企业科研投入,促进创新平台集聚,推动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生命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落地运营,全县研发经费支出大幅增长。并且,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首次迈入全省第一梯队,创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牵头组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绿色制造联盟,规上工业企业星级绿色工厂实现全覆盖,安吉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021年,安吉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增速湖州市第一,财政总收入达110.8亿元。

  “安吉不仅拥有好的生态环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美丽经济的蓬勃地,同时我们的制造业也并驾齐驱,在绿色发展转型中占领制高点,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供给了坚实的动力。”安吉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旅游产业是富民产业,而制造业才能既强县又富民。”

  聚合力

  城乡均衡发展

  共富班车开往春天

  更好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通往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安吉始终坚持全域一盘棋,以“优质均衡”为准则,凝聚共建共享共识,擦亮中国最美县域的惠民成色。以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中国最美县域建设的重要抓手,安吉把基础设施提升作为中国最美县域建设的重要基础,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在优质均衡中逐梦共同富裕。2021年安吉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6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质性缩小,这也正是安吉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具备先发优势的具体体现。

  新的起点,新的挑战。美丽大花园示范县的创建,让安吉县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城乡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跃升,生态环境引领区、生态经济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也更加突显,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但,接踵而至的是更高维度、更细颗粒度的城乡发展需求。

  “如何打造好这个未来版的‘乡村桃花源’呢?”在安吉余村乡村新社区,人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新的探索。作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余村抢抓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契机,正谋划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深入到百姓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打造兼具改善民生和产业创新的新型智慧化城镇功能单元。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2021年,安吉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情况下增加的财政收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地推进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譬如,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富班车”的集结发车,就是一个重大举措。

  据悉,“共富班车”是湖州市级层面提出的共富新打法,简言之,就是参照公交运行模式,持续供给均衡普惠的富民项目、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吉,积极承接市级“共富班车”,并结合自身实际和改革经验,建立县级“共富班车”运行机制,分批分主题开通一批推进共同富裕的班车,构建起“部门指导+乡镇主抓+村集体实践+村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不久前,安吉县郎村村57岁慢病患者蓝某在家接受了市中心医院何焕钟医生的上门诊疗。据悉,郎村村地处安吉最西南端,慢病村民超300人,关注到这一偏远地区群众的看病难题,班车随即增设“健康富裕”分站点,推动医院支部与村党支部“结盟”,蓝某就是这一站点的“乘客”。

  班车飞驰,慢病服务抵达“最后一公里”,“乘客”纷纷感叹,“这样的乡村生活,和城里一样幸福”。今后,安吉还将围绕民生“七优享”,即“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弱有众扶”,再适时研究推出一批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班车项目。

  正如专家指出的,美丽大花园建设不仅为打造共同富裕的安吉样本夯实了基础,趟出了路子,同时也鲜明地标识出安吉共富路径的重要特色是“均衡”。而这也是安吉崛起为共富发展高地,实现居民富裕、精神富有、城乡协调之路越走越宽的秘钥所在。

  (本版图片由安吉县发展和改革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安吉 全域美丽大花园 增色共富绿色样本 2022-01-21 浙江日报2022-01-2100012;浙江日报2022-01-2100011;浙江日报2022-01-2100019 2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