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饼变身“共富饼”,记者探访新昌县外婆坑村——
大山深处闻香寻饼
本报记者 孙良 共享联盟绍兴中心站 陈琪 通讯员 刘园
“来,进村先尝尝我们的玉米饼。”刚抵达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林金仁就给我们递上了玉米饼,一边乐滋滋地向我们“炫耀”:“玉米饼生意好,我们都来不及做,2021年销售额估计在750万元以上,很多村民站在家门口就把钱给赚了。”
嚼着一口香甜进村,我们看到广场空地、农家小院,到处晒着玉米饼,浓郁的玉米香叫人着迷。地处大山深处的外婆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玉米饼,近年来游客接踵而来,起初用于果腹的玉米饼,摇身一变成了大受欢迎的特色小吃。
在林金仁的带领下,我们穿村入户,看一张小小的玉米饼如何摊成“共富饼”,托起村民的共富梦。
玉米饼变身“共富饼”,记者探访新昌县外婆坑村——
大山深处闻香寻饼
本报记者 孙 良 共享联盟绍兴中心站 陈 琪 通讯员 刘 园
挖掘产业
让村民在家赚钱
“这是进村第一户,玉米饼生意好得很。”还没等林金仁说完,村嫂郑功花在自家小院廊下一边煎着玉米饼,一边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
推门进院,映入眼帘的是两大张竹席,一个个圆滚滚的玉米饼晒在上面,像是撒了一片“黄金”。“坐下尝尝,刚刚煎好的,我们家的入口即化,还特别香。”郑功花说着就给我们递上了一碟子玉米饼。
“以前我们村穷得叮当响。”林金仁一旁坐下对我们说,“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人均年收入只有86元。整个新昌还有周边地方都唱一首歌谣——‘有囡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钱缺粮缺姑娘’。”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回到外婆坑村当上村主任,带着村民从大山中挖出一条路,又带着村民种茶增收。随着茶叶品牌打响,村民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但茶叶生产季节性强,不少村民就做起了“候鸟”——春茶采摘时回村,忙完又进城打工,郑功花就是其中一个。
能不能让村民待在村里就赚钱?林金仁寻思新路子,带领村民挖掘本村特色,着手打造“江南民族村”。原来,外婆坑村是一个古村落,还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生活。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在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原生态古村落的同时,对村民做的玉米饼赞不绝口,林金仁从中看到了商机。他马上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发展玉米饼产业。
“村民们一开始愿意做么?”我们打岔道。“一开始都不信,玉米饼是我们以前吃不饱的时候吃的,林书记一次一次上门做工作,我就想试试吧,就这样开始边做边卖。”郑功花一边说,一边给游客装袋子。外婆坑村为此专门出台了鼓励办法,对做玉米饼生意的村民给予现金补助。林金仁不仅自己带头做,还一家一家鼓劲推动。
“我们现在摘茶忙一季,玉米饼做四季,节假日一天赚个上千元都没问题。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玉米饼,因为有钱赚。”郑功花给游客递过去两大袋子,拉长了声音:“两袋20元,趁热吃。”
改良工艺
打造心头好美食
沿着主村道而上,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外婆坑村游客中心。一进门,一款包装鲜亮的玉米饼出现在我们面前。“居然还有榴莲味的!”看清包装上的字样后,我们惊讶道。
“现在外婆坑玉米饼的口味越来越多样,榴莲味、海苔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成的。通过提升制作工艺,开发口味,外婆坑玉米饼已成为一款薄如蝉翼、色泽金黄、可口酥脆的特色小吃,散发着浓浓的谷物清香,深受游客喜爱。”工作人员梁宇昊款款道来。
镜岭镇是千年古镇,玉米饼制作技艺在明清时就在乡间盛行,主要在外婆坑村一带。然而外婆坑村民刚开始做玉米饼生意的时候,玉米饼不好看也不好吃。 “一开始做起来费劲又不好保存,后来我们进行了改良。现在又薄又脆又香的玉米饼是我们村民一起一道关一道关攻克出来的。”在林金仁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另一位村嫂何溪女的家里。何溪女是村里最早做玉米饼的人之一,也是玉米饼主要改良者之一。
我们体验了一把做玉米饼——兑好粉与水,开始揉面团。劲在手腕和手掌,揉了好一阵子,面团还不够筋道,手腕却酸酸的。“再加两把玉米粉。”何溪女用手指一戳面团后指导说,“开始时我们聚在一起做,看谁做得更好,找找差别。不同时节、不同批次的玉米粉吸水量不同,大家就一起研究什么比例最好,面团和到什么程度最佳,现在这些经验都是大家一遍遍试错总结出来的。”
接着是摊饼,我们每人一小颗面团放掌心,用手掌摊开,因为摊不薄,又用手指捏。“要薄得看上去有点透明才算好!我们玉米饼最大的秘诀在于纯手工,制作饼胚、烙饼、晒饼、煎饼各个环节,都靠两只手。”何溪女说,“原来没有晒饼这一步,有一次我发现晒过后的玉米饼煎出来更脆更香,于是大家就纷纷尝试推广了。”
不断改良的外婆坑玉米饼越来越薄,口感也越来越酥脆。“你这个摊得薄!”何溪女表扬了我们制作的一个玉米饼,“生意好的时候,我们的玉米饼要提前半个月预订。”何溪女越说越骄傲。
做大产值
托起村民共富梦
从何溪女家出来,林金仁继续带我们去下一个探访地。
2020年,外婆坑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村,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子的旅游业大打折扣。“玉米饼最开始就是村民在村里摆摊卖,有一些游客回去后还想吃,就来问怎么买。我们开始琢磨怎么样让玉米饼‘上网’。”林金仁边走边说。
来到吾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镜岭镇党委书记张钰,以及玉米饼现在的幕后操盘手——专业运营团队负责人吴黎明。
“通过打造规范作坊,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玉米饼有了合格的‘身份证’;通过开发镜岭味道区域公共品牌,玉米饼有了时尚的‘外衣’。更为重要的,我们制定了《外婆坑玉米饼标准化生产细则》。”张钰告诉我们,有了标准后,村民制作的玉米饼可以统一收购、销售。
把玉米饼的产业链拉长、产值做大是外婆坑村运营公司吾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目标。2021年外婆坑村被列为绍兴市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单位。通过多次考察,外婆坑村引进了专业运营团队,组建了吾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建立“村+公司”运营模式,着力打造“外婆”IP,树好“外婆”新形象,探索出一条增收新路子。
“我们给玉米饼开发包装、组合产品、连接网络、外拓市场。去年五一、国庆等假期,外婆坑村玉米饼网上销售节节攀升,国庆长假达到了40余万元。”吴黎明说。
在拓展农产品销售之外,吾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还积极拓展研学游。“我们组织研学团来,到村民家中体验做玉米饼,每人收费10元,村民又有一笔收入。”吴黎明介绍说。2021年,外婆坑村迎来游客32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00余万元。
一张张玉米饼像一个个车轮,载着外婆坑村越走越欢,玉米饼的金黄如霞光,托起了村民金色的共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