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景宁鸬鹚乡:农文旅融合解码“共富基因”

  “水田里除了种稻谷,还增加了稻田鲤鱼的收入,亩产增收6500元。”前几日,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乡花卉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传春,发完2021年最后一笔稻田鲤鱼订单后算了笔账。

  鸬鹚乡是景宁的偏远乡镇,距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如何让偏远山村的村民搭上共同富裕的“快车”?鸬鹚乡利用高海拔的生态优势,打造了稻田鲤鱼、锦绣黄桃、高山苹果、生姜等多种“景宁600”农产品,并将“马仙文化”融入农业产业,走农文旅融合的共富之路。

  连日来,葛山村党总支书记刘旭平忙着在村里的水果基地抚育果树。为了给村民带头示范发展水果产业,2018年他与人合伙流转了180亩土地,种上黄桃、梨、李子、蓝莓、苹果等树苗。试种成功后,2021年他又单独种植了10亩新品种的苹果树。由于海拔高温差大,加上抚育得当,基地出产的水果甜度高,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村民纷纷加入种植行列。

  如今,葛山村的品牌水果“锦绣黄桃”已在景宁县域内外小有名气,年年都有预定客户。基地还给闲散劳动力增加了不少务工酬劳。葛山村忆葛山锦绣黄桃基地负责人吴琳介绍,从抚育到采摘,他每年发放的人工工资超过30万元。

  鸬鹚乡将葛山片区作为“景宁600”践行地,同步推进种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

  南坑源村的稻田鲤鱼卖出了每公斤100元的高价,拥有专利的小吃鲤鱼干更是卖到每公斤560元,该村1000多亩稻田鲤鱼去年为全村带来了70余万元的收入。“我在抖音上就卖了1500公斤。”杨传春说。

  如今,鸬鹚乡已建成油茶、稻田鲤鱼、水果等基地示范带,并养殖娃娃鱼、云顶飞鸡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村村有基地、户户有养殖”的良好发展格局。

  “以前受交通闭塞等综合因素影响,我们是全县最落后的乡镇之一,现在一村一产业的特色农业让村集体经济有了起色,村民谋生的路子也更宽了,还带来了人气。”鸬鹚乡乡长杜华俊介绍,乡里乘势而上,利用“马仙文化起源地”的优势,弘扬传承马仙非遗文化,并将其与“景宁600”产业相融合,发展高山生态经济。

  鸬鹚乡将“马仙文化”基因解码成文化元素项目清单和文化元素产业,并划拨资金用于相关设施建设,通过建立院校合作站点,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推出“你认我养”管家式果蔬服务,将马仙挂件、油纸伞等文创产品与农特产品一起打包组成“鸬鹚七宝”礼包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打响“畲葛山”品牌。

  目前,全乡已产生农文旅融合经营性收入23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90余万元。

  组合发展解锁了乡村振兴动能。目前,鸬鹚乡正结合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按照“一祖殿一胜地三园区”规划思路,推进马仙非遗传统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景宁西南片国家4A级景区,加快偏远乡镇奔共富的步伐。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景宁鸬鹚乡:农文旅融合解码“共富基因” 2022-01-06 浙江日报2022-01-0600023 2 2022年01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