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浙江建设

数字赋能引领创建“无桶城市”

金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奋力争创“垃圾治理”全国标杆

  这是一件人人身边的小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还是一件影响绿色发展转型的实事。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场垃圾分类全民行动的生动实践正在有着“浙中明珠”之称的金华如火如荼地开展。

勇立潮头 持续领跑 打造全国垃圾治理先行市

  我国的垃圾分类试点始于2000年6月。金华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两次四分”模式的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实现农村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设区市,还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金华这个垃圾分类领域的“老标兵”,如今提出新目标,显示出非凡胆魄:打造全国垃圾治理先行市,奋力争创“垃圾革命”全国标杆。

  2014年,金华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提出农村分类“二次四分”法,走出了一条垃圾分类新路子。

  2016年,住建部在金华召开现场会,“二次四分”模式成为全国标杆。

  2017年,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工作被列入中宣部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荣获第四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第一位。

  2019年,金华以城市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以“两定四分、撤桶并点”为重点的垃圾治理革命。

  2020年,“支持金华开展垃圾革命试点工作”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全省唯一的“垃圾革命”试点市,金华勇立潮头,主动承担为全省垃圾治理工作探索新路、提供经验的重任。

勇于突破 数字赋能 从“两定四分”模式到创建“无桶城市”

  在农村“二次四分”实践基础上,金华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一体“两定四分”。“两定”要求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四分”要求垃圾按照“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进行分类。目前,全市共建成“两定四分”投放点4871个,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99.89%,居民源头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

  在实现“撤桶并点”基础上,金华自我加压,以“路边没有一只垃圾桶”为目标,实施“无桶化”管理。

  创建“无桶城市”,看似只是一个“撤桶并点”的表象,后面蕴含着“数字赋能”“网格管理”“无人值守”“专车分类”“终端处置”等重在修炼的“硬核内功”和“独门绝技”。

  金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2020年11月底完成餐厨垃圾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形成餐厨垃圾智能监控网络。该监管平台首创了“线上预约”餐厨废弃物收集功能,通过手机APP“点餐式”预约,灵活安排上门收集时间和容器增换业务,推出“定时定点+预约收集”互补的金华模式。在有效切断地沟油源头的同时,实现前端垃圾品质提升和后端企业降本增效。

  金华市以网格为单位,全面排摸社区生活小区、公共机构、企业、沿街店铺等,根据垃圾产生情况建设投放点。原先18.8万只垃圾桶全部回收,背街小巷、店面门口等区域全部“撤桶”,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市容市貌,也便于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按类收集、专车专运”的分类收运机制,形成定时、定人、定车、定线路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给全市280辆垃圾运输车辆加装定位系统和车载视频,对生活垃圾在装车、转运过程中是否混装混运、是否存在抛洒滴漏、是否按指定路线运行进行全过程监督。

  目前,金华市拥有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医疗固废等16种品类专业处置中心。全市焚烧处理能力8550吨/日,易腐处理能力1063.5吨/日。2020年底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处置“零填埋”,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勇而有谋 蔚然成风 宣传教育入人心 “无人值守”见素质

  金华垃圾治理骄人成绩的取得,有赖于数字赋能,更离不开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的保障。

  目前市区内1620个生活垃圾投放点已全部纳入视频监管平台,试点区域内,无需派分拣员常驻站内,便可对垃圾在投放、收运的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做到“无人值守”。系统可自动识别有无违规投递物、垃圾桶是否满溢;一旦发生违规行为,系统便将相关信息推送至执法部门,执法队员第一时间上门处置。

  2018年7月至2021年11月,全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累计查办垃圾分类案件127717件(一般程序案件21385件、简易处罚案件106332件),累计处罚金额3065.9万元;公开曝光垃圾分类典型案例2973例,提请信用惩戒违规单位(个人)6286例,执法办案、公开曝光、信用惩戒力度连续3年稳居全省首位。

  一手抓执法查处,一手抓思想教育。金华市尤其注重公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和习惯养成。

  金华市召开了垃圾分类“万人大会”十余场,开展垃圾分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一系列活动。垃圾分类知识编入《锦绣金华》本土课程,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全市1000所中小学校开学第一课。金东区曙光小学《关爱我们的家园》教材成为“网红”,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兰溪市自编垃圾分类教材,建立“小手拉大手”“一生一楼一社区”等常态化机制,形成“家校社”联动的良好格局,兰花小学还推行可视化、可量化管理,将就餐减量作为班级考评重要指标。此外,金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与中国农业大学、金华市农科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餐厨垃圾全资源化利用试点,利用沼液培育水生蔬菜,取得初步成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金华市以数字赋能引领创建“无桶城市”、实施城乡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攻坚之年。金华市将聚焦重点、破解难点、培育亮点,奋力争创“垃圾治理”全国标杆。

数字引领 重构重塑

生活垃圾治理现代化能力不断提升

  全国生活垃圾分类“优等生”——金华市金东区自2014年从农村破题掀起“垃圾革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探索形成“两次四分”模式。2019年,在不断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城市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模式,并写入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意见》予以全省推广,形成了“居民可接受,财政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生活垃圾治理“金东模板”。

  今年以来,金东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生活垃圾治理现代化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重构工作体系,重塑制度体系,创新工作理论,探索形成金东区生活垃圾e分智治监管模式,实现垃圾分类全生命周期精准化、可视化、数字化监管。

  金东区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为目标,重构工作体系,形成了区办统筹指导、部门协同建设、乡镇长效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的数字赋能共建共管共治模式,实现了垃圾分类工作由人工督导到线上智管,事后处罚到事前预警,单兵作战到合成作战,传统执法到数字执法。

  紧扣建立一个目录、两个办法、三个体系、两个机制,重塑制度体系。编制生活垃圾指导目录,制定生活垃圾减量和楼道长管理办法,完善工作考核体系,健全执法和运营企业准入机制,主编发布浙江省《两定四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和《金东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十四五规划》,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标准规范化配套管理。

  据了解,金东区生活垃圾e分智治监管模式建立以来,6月,数字化改革成果获央视新闻报道点赞;8月,金华市在金东区召开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现场推广会议,推广金东区垃圾分类“无人值守”经验做法。截至目前,该区40个封闭式小区完成70个点位智能化改造,覆盖32580余户居民,实现城区封闭式小区全覆盖。减量化成效显著提升,城区易腐垃圾分出率从21%上升至32%,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从45%上升至54%。

  接下来,金东区将持续注重垃圾分类工作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以垃圾分类数字化改革小切口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义乌市

精准施策 全程分类

争当垃圾分类模范生

  近年来,义乌市始终把垃圾分类作为事关群众民生的“关键小事”,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大事,前中末三端全链条闭环体系齐头并进,推行集中投放点位网格化、点位建设标准化、转运提升科学化、分类清运规范化、车辆管控信息化、终端处置资源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化,践行“党员干部五(吾)带头”,争当垃圾分类模范生,走出了一条可推广、可持续的义乌垃圾分类新路子。

  义乌市提出“一年打实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建成示范”目标。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社区、农村开展工作调研检查,各镇街、部门主要领导以“书记领办党建重点项目”为抓手,带头干。全市一盘棋,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和属地管理“兜底”的工作制度,确保认识、责任、投入、措施四个到位。

  目前,义乌全市一张蓝图、一个标准,前中末三端齐头并进,形成“前端‘两定四分’网格化+中端收集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设施标准化”的义乌模式;建成投用覆盖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智慧管控、信息共享。

  为了实现全程分类,义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投运“两定四分”点位1695个,新建、改造提升转运站9座,建成处置能力30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23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含餐饮垃圾、厨余、地沟油3条处置线日均处理能力分别为100吨、100吨、30吨),实现垃圾“零填埋”。

  组建环境集团,落实全市分类收运“一张网”,强化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国企的主导引领作用,加快“两网融合”,建成投运义乌廿三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提高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瞄准“回收利用率更高”的方向,全市建成投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13个,通过高价值的再生资源回收效益,兜底保证低价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完善有害垃圾处理体系,由环境集团统一收集、莱逸园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浙江日报 浙江建设 00028 数字赋能引领创建“无桶城市” 2021-12-30 浙江日报2021-12-3000007;浙江日报2021-12-3000013;浙江日报2021-12-3000017;浙江日报2021-12-3000021;浙江日报2021-12-3000010;浙江日报2021-12-3000019 2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